一、祈禱的裝備
記得在利未記的法例中定規每天早晚有獻祭。燒香獻祭已因我們聖潔無瑕疵的大祭司顯現而廢除,取而代之的是每個敬虔的基督徒所應該定時早晚獻上屬靈的祭──就是祈禱。「因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在一定時間內,要使禱告能被提升到神前,你必須從一切外在的環境退隱下來預備那內在屬天的。──享利.凡漢(Henry Vaughan)
神在安靜的時刻臨到我,如同清晨的露珠降在夏季的花朵。──麥革德堡(Mechthildv on Magdeburg)
直到我們把整個宇宙變成一個禱告室,並且當我們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都能持續住在聖靈裏,否則我們就永遠不可能是完美的。只見禱告時光呈現在上帝前,而其他的時間都來配合它;那時,當發現它們是和諧一致時,禱告就蒙應允。──喬治.波文(George Bowen)
「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向你的父禱告。」(太六6)「對於這樣的禱告」,希爾頓(Walter Hilton)在他所著的《完美的標準》(Scale of Perfection)一書中寫道:「我們的主用比喻來說明:『壇上的火要在其上常常燒著,不可熄滅,祭司要每早晨在上面燒柴。』(利六12)也就是說,那虔誠,清潔的人心中祭壇上的愛火要不斷地燃燒。每早晨祭司要放上柴火,供應燃料,使火不致熄滅。藉著詩篇,純潔的思想,火熱的渴慕,餵養他心中的愛火使之不致熄滅中斷。」內室禱告的裝備是很簡單的,但不一定容易得著──就是一個安靜的地方,安靜的時間和一個安靜的心靈。
安靜的地方
第一個裝備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但卻有成千上萬的信徒難以找到一個安靜的隱密處。一個住在擁擠公寓裏的母親,一個在城市裏住宿的學徒,一個住在鄉村茅屋的農夫,一個在兵營的士兵,一個寄宿的學生,這些人還有更多其他的人都很難尋得一處單獨安靜的地方。但「你們的父是知道的」。(太六8)有一事我們可以得著安慰的就是我們信徒的王子與我們有同樣的經歷。在拿撒勒一個木匠的小屋子裏至少有九個人住在一屋簷下:我們的主,祂肉身的父母,四個弟弟,和至少兩個妹妹。我們可以想像這小屋子包括一個客廳,工作房,還有一內室,也就是安放廚房用具及木柴的地方。那幽暗的隱密處有一門閂,或許正是木匠的兒子所安置的。這暗室是祂個人安靜地方,神聖之處一點不遜於那聖殿裏神同在的雲彩所覆蓋下的神壇。
約翰.培頓(John Paton)如此描述他父親家中的禱告室:「我們小屋子除了客廳和臥室以外,中間有一小房間或說密室。它在兩廳中間,小到只能容納一張床,一張小桌子和椅子。通過小窗戶可以透入一點光線。這就是那小屋子的聖所。一天數次經常是餐後,我們看見父親進入內屋關上門,我們靈裏直覺地曉得父親在為我們禱告,正如在至聖所裏面大祭司一樣。有時我們會聽見為生命懇求哀慟的禱告聲。我們都學會悄悄地走過房間,不敢攪擾那神聖的對話。外界的人不曉得,但我們知道父親那容光煥發的笑容是反映自神聖潔的榮光,是因他與主同在之故。我所期待的神與人親近,與人同行和交談,無論在何教堂或殿宇,還是山嶺或幽谷,沒有一處能比得上在這個以茅草和橡木蓋的簡陋的小屋子裏面更為真實。」
當我們的主開始公開的服事後,他常無法得到獨自安靜的時刻。人們常因熱情而忘了禮節,也沒有給他獨自安靜的時間。當祂的靈渴望與祂的父相交時,就歡歡喜喜地爬上山去:寒冷的高山與午夜的天空見證祂禱告的迫切。當祂到耶路撒冷去過節時,祂是一個無家可歸者。祂常退隱到客西馬尼的橄欖園。在柔和的夏夜星空下,我們的主常在那長滿枝條的樹下禱告。
任何地方都可成為祈禱室,只要那處是隱密無人之地。以撒到田野去默想。(創二十四63)當雅各所有家人過河之後,雅各獨自停留在雅博渡口與天使摔跤並得勝了。(創三十二22-24)摩西在何烈山磐石穴中,見到耶和華的榮耀從他眼前過去。(出三1-2)以利亞叫亞哈王去吃喝,而他自己卻退到迦密山巔。(王上十八42)但以理花幾個禮拜時間在底格里斯河邊迫切代求。(但十2-4)保羅,無疑地因需要有一段時間默想禱告,就安排自己獨自從特羅亞步行到亞朔去,要走一段二十四哩的路程。(徒二十13)
若是找不到安靜的地方可以退隱,一個心靈渴慕神的人甚至在群眾集合之處或熱鬧的街市都可以活在神的安靜之中。一個城市裏的貧窮母親,雖無法離開那不停喧鬧的小孩,卻以最簡單的方法找到了自己的「聖所」。她說:「我把圍裙蒙在頭上,這就是我的內室了。」希威森(Hewitson)說:「我不缺乏禱告的密室。我只要把帽子蓋住我的臉,就如同在密室裏單獨與神親近了。」
安靜的時間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找時間禱告比找安靜的地方更困難。我不是說每一天一定要剛好一個小時或六十分鐘,乃是指每天應分別出一段時間,從日常世務,忙碌工作,或娛樂中抽出來單單獻給神。古時的人可能在田間默想神那立約的名直到天黑,但我們這些現代的人,生活周圍到處是機器的喧囂聲,車輛的吵雜聲,並且時間表裏擠滿了當盡的責任。那些本應該用在屬天的靈交上的時間常被挪作它用。
戴爾博士(Dr.Dale)在某處說若是我們每天有四十八小時,每星期有十四天,就有足夠的時間作完一切的事情,當然這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但是這種意想天開的說法多少含有一些真理的成分。誠然,如果我們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定意要保持一段安靜不被攪擾的時間,我們必須要有計劃並節制。我們必須下定決心預備好捨去一些看起來是美好和有益的事物。盼望我們當中沒有一個人是有時間忙於地上的浮華,卻沒有時間用來禱告的。我們需要從娛樂,社交,閱讀,或行善中贖回光陰。不管是從那裏抽出時間來的,每天總要進入內室,關上門,向我們暗中的父禱告。
約翰.衛斯理在他旅行佈道中常隨身帶一小小的記事簿,這也是他日記的初稿。在每個記事簿上的第一頁都寫著他的心志,要每天花二個小時不受任何打岔攪擾的單獨祈禱。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太嚴格,甚至太形式化了。我們不一定要照著他人所行的去操練,但至少每日要有時間撥出與神相交。
我們很容易在這點上有所攔阻,用盡可能的謙卑和真誠為自己辯護。有人說:「我承認沒有花很多時間進入內室的禱告,但我儘量培養一個不住禱告的習慣。」這種說法意味著這種禱告比前一種定時的禱告更好。實際上它們是不衝突的。若我們要過一個有規律的基督徒生活,兩種禱告都需要。這也是主耶穌平常在世上所操練的。祂一直都活在屬天的愛中,不斷地與父神有交通;祂是在地如在天的人子。路加福音第五章16節告訴我們祂經常退隱到曠野禱告。英文欽定本聖經並沒有把希臘原文這句話的含義表達清楚。丁凡漢(Dean Vaughan)評論說:「耶穌的退隱不只是一次而已,也不只是一個曠野,一個禱告。在原文這些都是複數,表明耶穌的退隱是多次的,是多個曠野,禱告也是習慣性的動作。」
群眾擁擠著祂,極多的人集合聽祂的道要被祂醫治,祂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然而祂卻找出時間禱告。這位極小心地留意尋找獨處時間的人是神的兒子,祂沒有罪可認,不需要為任何軟弱悲歎,不需要克服任何的不信,不需要勝過冷漠的心態。我們不要以為祂的禱告只不過是平靜的默想或是欣喜若狂地與父相交,祂的祈禱乃是竭力的爭戰。自從天使來服事這位憂傷撲倒在曠野的人子,直到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祂所經歷的傷痛,這其間的禱告都是主用大聲的哭求獻上的祭。
道成肉身的人子尚且有這神聖的約束,操練自己經常退隱,何況我們這些軟弱破碎,容易被諸般罪惡影響而無助的罪人呢?我們豈不更需要殷勤的操練禱告嗎?草率地從事於這職責就等於在剝奪對自己有益的事。我們知道禱告不能以時間來衡量。但除非我們有一段精心的時間,我們不能得到暗中禱告的益處。我們必須「關上門」確定有一段足夠的時間在祈禱上盡忠職守。
每一早晨我們可以展望這一天我們的責任,預期著一些可能會遇見的試探,預備好接受每一賜給我們能使用的機會。晚上我們應該回想那些臨到我們的祝福,想到我們在聖潔方面有否進展,在神所量給我們的功課上是否得到益處。另外,我們必須常常承認並離棄罪惡。這樣我們就有數不清的禱告事項,諸如:親友親屬的得救與生命的成長;宣教事工的進展;神教會的健康成長;以及神國度的來臨等。這些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禱告完的,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在內室。
戴德生有一段時間忙碌於內地會的諸多事工以致很難找到足夠的時間單獨的禱告。後來他給自己定規半夜二點起床守望直到淩晨四時,然後才回去睡覺到天亮。猶太教會有每天固定三次(早上,中午,晚上)默想和祈禱的習慣。(詩五十五17、但六10)在聖地,人們因天氣的關係很自然地在中午休息。在這兒氣候比較涼爽,我們不習慣中午休息。學習在眾多要完成的事物中盡可能去找一些安靜的時間是很必要的。
占斯.法拉設(James Fraser)牧師在他的記事錄中寫到:「在他人建議我作另一不同的調整之前,我每天禱告二次。現在我定意加上在中午時分的祈禱,發現如此行效果真好。」大自然告訴我們早晚是親近神的好時間。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該騰出更精心,更長的時間來等候神,或許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來回答這個問題。但要記住的一個原則是我們要把最好的時間獻給神。
安靜的心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最難的就是保持心裏的寧靜。中世紀的靜默主義者學習在安靜中將自己呈在神面前,讓神來教導他們口中所當說的話和心中所當有的期盼。葛納耳(Stephen Gurnall)說要使敲響的大鐘安靜下來比敲大鐘更困難。麥奇尼說他在禱告時花許多時間在預備祈禱。法拉設(Fraser)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在等候神的晃子下,一有機會我就只專注過程而忘了禱告。所以我常常花很多時間在準備禱告,卻沒有好好的禱告。」
一位英國的清教徒寫到:「當我在讀神的話時,我的心在神的面前如同野馬又如小鳥在人前難以靜止下來。」本仁約翰從他自己很深的經歷中說:「在祈禱開始時,我的心思到處遊蕩,沒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路徑要把我的心思從神面前遊離。」有人如此描述殉道士博瑞福(Bradford):
「直到他的心進入那責任,否則他不會輕易離開這責任;
直到他的心因罪破碎憂傷,否則他不會停止認罪;
直到他的心被喚醒再次對神的恩惠充滿期待,否則他不會停止向神求恩惠;
直到他的心因神的憐憫甘甜的感覺被擴大,否則他不會停止他的感恩。」
專注於神
有三個重要而又簡單的信心行為能使我們在禱告時專注於神。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是因主耶穌的代死使我們蒙神悅納。古時希臘及拉丁教會的朝聖者,到耶路撒冷未找到歇腳處之前總是先到耶穌受難處瞻仰聖蹟。我們祈禱時必須先把心靈降服在基督寶血之下。大祭司在贖罪日,必須藉獻祭之血才能進入幔內到神面前。也正是藉著羔羊所獻上寶血的大能,我們才有這殊榮進到神面前。希伯來書第十章19至23節說:「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祂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祂的身體。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並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
其次很重要的是認罪並接受聖靈的恩典,離了祂沒有一件事是聖潔的,是美好的。因聖靈教導我們呼叫「阿爸父」,為我們開啟神深奧之事,向我們開啟基督的心意,幫助我們的軟弱,並按著神的旨意為我們代求。阿普羅斯(Ambrose)寫到:「這聖靈的幫助(羅八26)在原文是加重語氣的。正如一個人想抬起一塊又重又長的木材,需要有一個人幫助他在另外一邊一起抬,不然他一個人是抬不動的一樣,我們那不斷被拉扯的心靈也需要聖靈的幫助。我們如同那掉在陰溝裏的木頭一樣無助,直到聖靈來到另一端拿起我們最重的擔子,把我們的心提拔起來,這就是聖靈來幫助的意思。」
拉康比(La Combe)曾說他從未見過一個人禱告像那些未受過教導的祈禱得那麼好。他們除了聖靈外沒有其他的導師。「我們能敞著瞼,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裏反照,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三18)當我們進入內室時,要把自己擺在神面前,謙和,認真,謹慎地敞開心,求聖靈進入並充滿。如此我們就能得著禱告的靈,把從主來的祈求獻呈於禱告的基督。藉著我們有限的心思和被罪沾染的嘴唇表達出「說不出來的歎息」。
離開聖靈的幫助,祈禱是極其困難的事。一位在禱告上有很深操練的說:「當我開始禱告時,我發現我的心很不情願來到神面前。當我進入神的同在時,我的心又很勉強的留在那裏。很多時候在禱告時,我迫使自己先是求神帶領我的心,並使我的心在基督身上。當我在祂的同在時,求祂幫助我留在那裏。有時我對於要為什麼禱告,或如何禱告感到非常的盲目無知。感謝主的恩惠賜下聖靈來幫助我們的軟弱。」
因為神常用祂的話來光照,安慰,復甦及責備,所以祈禱前最好先尋求神的話。當我們打開神聖的話語就如同神在面前,如此就會平靜我們剛愎的心思。我們當留在那裏,直到在經上領受從神來的話語。慕勒見證說,他必須先研讀聖經然後才能開始祈禱。讓神先說話豈不是祂的特權嗎?詩篇第二十七篇8節說:「你說,你們當尋求我的面。那時我心向你說,耶和華啊,你的面我正要尋求。」讓祂的旨意來指引我們與祂的溝通豈不是合宜的嗎?讓我們安靜在神面前,讓祂來塑造我們!
讓我來持守心中永遠有一安靜居所
一個神聖的孤單所在
一個用來紀念你十架的地方
一個安靜的花園永遠沒有人出入或歇腳
神聖的安靜直到看見你的愛與憂傷(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