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3年 |
路得記(一) 本文為巴若蘭姊妹(Elizabeth Fischbacher)1959年在香港對姊妹們的查經,從一姊妹的筆記整理而成。【編者註:巴若蘭為巴富羲醫療宣教士的姊姊】 路得記分析 根據書中人物的信心,可將本文分為四大段: 因信選擇(一章) 開頭的話 我們這次查經,但願不是只增加聖經知識,而不加增屬靈的經歷,在我們中間有一種光景,就是只有頭腦知識而缺少進入經歷。當二十幾歲時我便渴望要有得勝的秘訣,神給我一節聖經,腓立比書第四章6-7 節。但這二節聖經到現在我仍經歷的很少。光是「凡事謝恩」這件事,若我們實際的去經歷,就夠使我們很快的成為一個屬靈的人。認真的說,我們知道的越多,責任便越大;多聽一次的道,就多加一次的責任。神的話每一句都帶著能力,只要我們不依賴自己,不憑自己去分析神的話,而是謙卑相信接受,神會負責引領我們進入實際的經歷。 路得記與以斯帖記是很特別的兩卷書,均以女人的名字為書名。本書中不只提路得,也提其他的人,如波阿斯,他是一好的、尊貴的、屬靈的人。如按解經常例,男人通常預表基督,那我們就該稱本書為《波阿斯記》。但神卻以路得命名,給她這本沒有神,沒有指望,在選民之外的人,有很高的地位。 路得是一外邦女子,站在被詛咒的地位,她本來不在神的計劃內,連一個普通百姓都不是,但後來她不只是一百姓,且成了帶進國度,成全神永遠計劃的人。所以每當我們查讀這本書就能從其中得著安慰並受到激勵。每讀一本書,我常對自己發下列的問題:這本書是什麼時候寫的?和當時的背景如何? 以及著書的目的何在。 一、時間 本書的寫作約在主前一千五百年,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後,最黑暗的時代。 二、背景 以色列剛從埃及出來時,都很好,滿了讚美、感謝、敬拜。以後神向他們顯現,並給他們知道神有一個目的在他們身上。迦南雖是美好,且是流奶與蜜之地,但內中有許多厲害的仇敵,是拜偶像、反對神的。神說:「我將那地賜給你們,你們要在那地事奉我」,但有一條件,他們必須將仇敵趕出去,一個也不可存留。如果留下,便要成為他們以後很大的難處。 摩西去世之後,約書亞帶領百姓進入迦南地,一到達,便遇到很大的反抗,但神帶領他們得勝了。然而他們卻未履行條件,神說:「你們不要怕這些仇敵,只要你們跟我的關係是正常的,我要負責把他們趕出去,叫他們怕你們。」但很可惜,仇敵是對付了,然而沒有徹底趕出去。結果這些仇敵慢慢的多起來,勝過他們;且與他們接觸、聯婚。以色列人就墮落了,是因為沒有徹底趕出仇敵。問題不是得勝有多少,乃是有無徹底對付了那些與神有妨礙的事。士師記末一節「各人任意而行」,這是士師記的特點。乃是一可怕令人厭惡的時代。神的百姓不服神的權柄,各人任意而行,過單獨的個人生活。這不是神的百姓該有的生活。他們所以這樣是因違背神,沒有履行神的條件。就在這種背景裏引進了路得這外邦女子順服的故事。 三、目的 路得在聖經中的地位很高,何以神這樣高舉一女子,目的要叫世世代代的人從其中都知道,在背叛中仍有神無限的憐憫和極大的慈愛。路得記寫在士師記之後,實為士師記的一部分,路得的故事在士師時代中好比沙漠中的青草,黑夜中的明星,盼望我們能從其中看見這一點的關係。 我們可從創世記第第三十二章27-28節更清楚的看見這一點,神問雅各說:「你的名字是什麼?」意即你是什麼人?雅各說:「我名叫雅各」,意即我是欺騙人的,我在神面前不能隱藏,且感羞恥。但神說你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不過以後神仍稱雅各為雅各。出埃及記第三章15節神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耶和華是我的名……」在英文本中沒有「耶和華」這三個字,應作「這是我的名」。神在人的名上加上自己的名,這是一新名。稀奇的是,在雅各改名以色列以後,神仍說:「我是雅各的神,直到永遠為記念。」神的救恩高到一個地步,不只能使雅各成為得勝的,且加上榮耀,把羞恥完全除去,從裏面完全改變。永遠的愛做到一個地步,能將雅各變成以色列。路得的故事充分說明了「神無限的恩典和憐憫」。 四、信息 我們先看路得記第一章1-2節中之幾個人名和地名的意義。 猶大-讚美 這些名字的意義都是永遠的事實,啟示真理的一方面。可是他們在經歷的方面恰與名字相反,是有名無實的人,猶大地是讚美的地方,但卻滿了埋怨。伯利恆應該是糧食之家,但卻鬧饑荒。以法他該為結果子之地,但卻是空虛的。以利米勒的意思--神是王,但卻自己作了王。若果神在他身上作了王,他還能跑到摩押地,去了被神詛咒的地方麼?拿俄米本是甜的,但她說我是苦的。父親不讓神作王,母親是苦的,又有饑荒,自然生了個軟弱的兒子瑪倫;而基連不止軟弱,且是衰殘的,快要死的。 第1節第二句,「國中遭遇饑荒」,這個國就是猶大地,神所應許之地。神從全世界為自己所揀選的地方,是神應許給祂百姓的,是祂的產業。猶太人是神的百姓,所以猶大地自然也是他們的產業。在未得此地之前差遣十二人去窺探,十二人回來時雖不同心,但都同意那是極美之地,不必勞苦,不像埃及地。但不久國中遭遇饑荒,這極美的流奶與蜜之地,怎會落到這種情形?摩西曾將生命與死亡,擺在他們面前,在乎他們自己的揀選。如果他們願意順服與祂維持一好的關係,將有一生命的經歷,不然則是死亡。你或許想我們怎麼會揀選死亡和咒詛。但你我天天揀選違反生命之原則,結果不是死亡便是咒詛。 路加福音第十五章浪子的比喻--小兒子到遠方,遠方的光景乃是饑荒的光景,父家的光景不是饑荒,父家中不只兒子有享受,連雇工都口糧有餘。按外面看,他們是神的百姓,住在流奶與蜜之地;但他們心中卻遠離神到遠方,便遭大饑荒。這一家本應是最好的,但他們卻不好,難處不是所住的地方不好,乃是他們心中已經遠離神,失去了原來的關係。道理有,而經歷沒有。遇見試探便勝不過,離開神所揀選的地,到自己所揀選的地去。按外面的環境,有充足的理由應當離開,或許以利米勒講了許多理由;他可以說:「若我自己單身一人還可以,但我要負擔妻子兒子的生活」,以往的經歷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我們講理由便失敗。因我們不是外邦人,我們是基督徒所以不能講理由。他們知道,也會講「全地只有一位真神,神是全地之神,是萬王之王」,他們會說,但當試探來時便害怕了;怕神的寶座,以為服在寶座之下便要吃苦。這就是看環境與講理由是與神沒有親密關係的人。但在那些與神有親密關係的人,服在神面前的人身上,寶座不是苦的,而是施恩的寶座。我們不要批評以利米勒,我們也常是心中不讚美,口中也不讚美的人。我常以此試驗自己,我們難免有下沉的時候,但無論如何我們要回到讚美之地。 神的安排是伯利恆乃糧食之家,你若覺得沒有什麼糧食,便應知道你的光景不對了。創世記第一章1節,「地是空虛混沌」,神厭惡空虛。創世記之特點乃是豐滿,神在那裏,那裏就豐滿。魔鬼在那裏,那裏就空虛。我們過教會的生活,教會若饑荒了,你怎麼辦?這樣的事是我們常會碰到的。我確實在神面前好好看過這一問題。你不要研究有無饑荒,你要研究有無寶座,立場對不對。教會不是客觀的,教會就是你,就是我。有人因自己未進入教會之實際,就在那裏埋怨教會,說這裏無糧食,所以要走了。但饑荒不是離開那地方的理由。亞伯拉罕撇下一切跟隨神,成為信心之父。神要他住在那地,但遇到饑荒他跑掉,這是一大試探。他到埃及落在危險中,羞辱神的名,可是亞伯拉罕回來了,而以利米勒卻沒有回來。 當以利亞時,三年半不下雨,神藉著烏鴉和窮寡婦養活以利亞。詩篇第三十三篇18-19節,神給你的應許,你可以接受,雖然外面有饑荒,但只要你與神裏面的關係是對的,你能在饑荒中存活。我們要保守與神的關係清楚到不受饑荒的影響。不要說教會這樣那樣,要在有饑荒之時宣告伯利恆(教會)在神的寶座之下永遠是糧食之家,摩押地不但不去,連看也不看,完全服在神寶座之下。感謝神!就是在饑荒之時,這寶座仍是施恩的寶座。(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