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不知之云

十三、謙卑的性質:分成完全与不完全的謙卑

  試想為什么達到完全的謙卑,只出于神,為什么從任何別的源頭而來的都不完
全,因為神是一切的源頭。我先說到「謙卑」是什么,完全与不完全的分別。就容
易抓住了。

  說某人是謙卑的,就是說他活在真實中,他對自己的認識和評价是實在的。事
實上,任何認識自己本相的人,都不難謙卑下來,因為他認識兩件事:首先清楚地
看見:犯原罪后墮落的天性,是何等的可怜和軟弱。人不論多么的圣善,在今世都
不能完全免除原罪的种种惡果。

  其次,他認識到自己超越的圣善,和他對我們人類深切的大愛。面對這樣的圣
善和大愛,人就不禁戰栗,即使是智者也成了結結巴巴的傻瓜,而不知所云;眾圣
徒和眾天使被神的光輝照耀得看不見別的了。當神的屬性完全向人顯露時,除了神
特加保守,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從經歷過神的圣善和大愛而產生的謙卑,我稱它為「完全的謙卑」,因為這种
態度,直到進入永恒中,那人仍必保守它。至于從人的生活狀況中所領會的謙卑,
我稱它為「不完全的謙卑」:因為,它不僅在人死時都同人一起消失了,甚至在今
生也不是永遠能實行出來。因為在瞻仰生活中已達到完全的人,有時會蒙神恩典的
帶領,完全脫离自己;既不記得,也不在乎自己是圣洁的或有罪的。

  按照神智慧的安排,前進中的瞻仰者可能經常,或偶而經歷這种光景;但是,
我認為任何個案,都是一种瞬剎便消逝的現象。但是,有這經歷時,人可能完全不
關心自己的過犯或德行,卻始終不會失去神無限圣善和大愛的意識,所以,他們的
謙卑是完全的。從另一面說:當人還是因著自己的過犯和弱點,而顯出謙卑的話—
—雖然只是次要動机,他的謙卑還是不完全的。然而,我并沒有說:應當棄絕這些
動机。仰望神不讓你誤解了我的話,因為我确信在此生中,這兩种動机都對我們有
益,也是必須的。

十四、不完全的謙卑 為完全的謙卑之先驅

  雖然我稱它為「不完全的謙卑」,卻并不意謂著認識自己的本相,都沒有多大
价值。相反的,即使眾教會的信徒,都為我在謙卑上的進步禱告,也不如我自己對
己的認識能使我在學習謙卑進步得更多、更快。事實上,要到達完全的謙卑,絕對
少不了對己的認識。

  因此,不可以尋求識己太辛勞、麻煩而退縮:我确信一旦認識了自己,經歷神
的圣善与大愛,也就快了。當然那還不是完全的認識,在人是不可能的,絕不能如
將來在永恒的喜樂中所認識的那么完全,但畢竟是在人世中有可能得著的那种完全
的認識。

  我之所以說明這兩种謙卑的目的,并非要你在追求完全的謙卑時,忽略那不完
全的謙卑;絕非如此,我也期望你終不可如此。我的用意只是想幫助你,在和其他
因著恩典所能作的事相比較中,更尊重大愛瞻仰的崇高地位而已。原來一顆純洁的
心,暗暗地向著神,与你之間的那一層晦暗的「不知之云」,放射的仁愛之箭時,
确實充滿了完全的謙卑,因你不借助于任何個別,或心思的幫助,我也愿你寶貝完
全的謙卑,把它保留在你心中以激發愛。這一點對你對我都是很重要的。

  最后,我不嫌其煩的說明這种种光景,因為人相信:只要你曉得「完全的謙卑」
是什么,便足以使你成為謙卑的人。我屢次感覺:因著對這兩級謙卑的無知,而引
發了許多的驕傲自大。很可能只因嘗到了一點,我所說的「不完全的謙卑」,你便
以為自己已有了完全的謙卑。若是如此,你是大大的受迷惑了;或更糟的,真地陷
入愚拙自大的泥沼之中了。因此,應當努力學習謙卑的美德直到完全的地步。一旦
有了完全謙卑的經歷,人便不致犯罪了。

十五、把意識己的可怜,認作使人達到謙卑的最好動机,

  這乃是一种錯誤

  請相信我的話:世上有達到完全的謙卑,乃是倚靠神的恩典,謙卑可以在你有
生之年得著的。我特別強調這一點,因為有人以誤傳地教導說:此生除了思想到人
的不幸遭遇,和回憶自己過去所犯的罪以外,就沒有更大的謙卑了。

  我樂意承認:這樣的講法,對于習慣上一再犯罪習性的人而言(我自己也曾是如
此),是很真實的。當死在罪的污漬,在認罪悔改之前,沒有一件事比提醒人思想所
犯的罪,以及活在罪惡處境中的可怜,更有益處、更重要的了。但是,為那些從來
沒有明知故意地犯罪的人,這种態度并不真實。他們猶如無辜的儿童,只因軟弱無
知而失足。連這些無辜的人,尤其那些開始進入瞻仰道路的人,他們也有謙卑的理
由。

  對我們自己也是一樣,當我們認罪悔改之后,仍受圣靈吸引去度瞻仰生活時,
必還有謙卑的理由。保持我們謙卑的,是一种要胜過不完全的動机,原來想要有份
于神的圣善和大愛的動机,胜過認識己的動机;正如馬利亞的生活胜過許多悔改的
罪人一樣;或是耶穌基督的生活胜過在世上任何人一樣;或一位不能經歷人性軟弱
的天使,胜過人類中最弱者的生活一樣。

  假如除了人性的虧缺(神的榮耀)沒有其他謙卑的理由,我就不曉得為什么,從
未經歷罪惡玷污的人,應當謙卑了。我主耶穌和天上的眾天使和眾圣徒,他們已經
從罪惡及其后果的捆綁中得釋放了。我主耶穌在福音書中,曾呼召我們憑著恩典的
幫助學習一切完全的德行,像他生來就有的一樣。謙卑是美德之一。

十六、真誠悔改的罪人,如蒙受瞻仰的恩典,很快就能達到瞻仰完全之地步;瞻仰
是得著恩赦的最妥途徑

  無論人犯了什么重罪他就應當悔改。如果,他感覺神的恩典吸引他去過瞻仰生
活(只要他忠心地信從屬靈教師及長者的指引),沒有人可指責以謙卑的愛,在「不
知之云」的黑暗中伸手向主呼求的人為妄想者。主耶穌不是曾向那蒙召過瞻仰生活
的,悔改的罪人代表馬利亞,說了這句話「你的罪已得赦免了」(路七47另譯),他
說這話難道只因馬利亞對過去所犯的罪耿耿于怀?或是因為她看見過去的可怜狀況而
感到慚愧,或是因為看見她深深痛悔?都不是,是因「她愛的多」。

  請你特別注意這一點,因為這里你可看見在安靜中瞻仰的愛,對神有多大的力
量。我可以向你保證,它比任何力量都大。是的:馬利亞也是真心痛悔、痛哭了以
往的罪,對過去的不堪深戚慚愧。同樣,我們一生中習慣犯罪的,真是同樣可怜;
應當誠實地對過去痛悔,對不幸的回憶深表羞愧,心中默默地承擔一個無形的包袱,
要常存謙卑的心。

  那么,應當怎樣作呢?馬利亞所作的,必是最好的方法。真的,她終生不斷地為
自己的罪感覺難過;是的,圣經指證她最大的難過倒不是她的惡劣行為,而是沒有
好好的去愛。是的,為這緣故,她悲傷得几乎要死,渴慕去愛得更多,雖然,她已
愛得夠多,但在她自己看來,那愛仍少得可怜。

  請不必惊奇:越愛、越發渴慕去愛,這是任何相愛的人都有的同感。她心中明
白,自己是罪人中最不堪的一個,她知道她自己的罪行,曾她和可愛的神隔絕,為
此她現今悲傷,為愛的失敗而懮傷。她作什么呢?你想她必然會從渴慕的高崗上,降
到罪惡生活的深處,在泥沼污水坑中去查究她犯的罪,一一仔細去查看,為能刻意
激發痛悔的眼淚?她并不如此。為什么不呢?因神在她靈里的深處,用恩典指示了她,
但她明白這個方法不管用:單憑眼淚去求寬赦,不久,她又會重新犯罪的。

  因此,她貫注愛与渴慕聯于那一層「不知之云」,學習去愛那不能用悟性之光
所認識的,或憑甘甜的熱情所能感受的那一位神。她專心一意地這樣去愛,以致她
時常忘記自是罪人,或是無辜者的自覺。真的,我認為馬利亞是如此地熱愛著主的
神性,几乎不注意坐在她面前有人性美善的耶穌、以及他所說的話了。從福音書的
記載來看,馬利亞已忘記一切物質或屬靈的事物了。

四十三、誰愿今生就達到高深的瞻仰,應當徹底棄絕自我中心的意識

  作瞻仰時應當小心在你心思及靈里除去神以外的一切,棄絕屬靈的一切知識和
經歷,完全把它擺在「盡忘之云」以下。你還應當設法不僅棄絕一切受造之物,以
及對它的需求,你也應當棄絕自己,以及你為事奉神所作的一切。因為一個真正有
愛的人,不僅愛別人胜過愛自己,在某种意義上,他為所愛的人也真的忘記了自己。

  這便是你應當學習的:你應當厭惡一切,除神以外的占据了你心思的各种事物,
并為此痛悔。因為它會成為神与你之間的攔阻。

  當你看見你和罪的深切關系時,不要惊奇有時你會憎惡想到自己,這被稱為
「罪」的污穢,令人作嘔的瘤,就是你自己:即使你不去仔細思量自己的光景,你
還可認識到你自己的全部或一部分,都是使你遠离神的主因。

  因此,應當拒絕思想和拒絕一切受造之物的經歷,尤其要學習忘記自己。因為
你的一切認知和經歷,都深深扎根在你對自己的認知和經歷上。在瞻仰中一旦棄絕
了自己,別的种种也就容易棄絕了。

  你可以試著去經歷是不是證實我所說的有理。在你成功地忘記—切受造物和它
的作為了之后,你必會發覺:在你与神之間,還存著對識己的認知和感覺呢!請相信
我的話,直到這點也被除掉,你還沒有在愛中達到完全的地步。

四十四、應當治死自己的意識,并應當如何對付

  現在你問我:怎樣才能夠治死認知自己和感覺自己。如果你真認識這一點,且
已學習得不錯,或許你終會了解到,如果你确已治死它,任何其他的攔阻,也就都
除掉了。為答覆你的問題,我須說明:若沒有神的特恩,和你對恩典的完全回應,
絕無盼望治死對自己的認知和感覺。人在神恩典中認識自己的本相,對神恩典的完
全回應,是一种強烈而深切的里面的哀慟。(太五4)

  雖然如此,對這悲痛知道節制卻也十分要緊,不可傲慢地苛待你的身體或心思。
只要松弛安頓地坐著,讓心思沉浸于痛悔中。我說的痛悔是真正及完全的悲痛,能
經歷到它的人是有福的。每個人都有許多悲痛的理由,但當他獨自憑他經歷自己的
本相,廣泛且深深悲傷才是真實的哀慟。任何別的哀慟的理由,与這理由相比便差
得遠呢。他深自感到真切的悲傷,因他不只理解他是何等的人,也理解他本身是這
樣的人。沒有此种感覺的任何人真應當流淚,因為他還沒有這項哀慟的經歷。這种
哀慟的煉淨了一個人的罪及罪行的懲罰,也是進一步預備人心,去承受那終會使人
超越自己認知和感覺的喜樂。

  真哀慟和熱切仰望神的拯救,是分不開的;不然,無人能忍受得了那哀慟。假
如人沒有某种程度的瞻仰祈禱的屬靈安慰之滋養,人將被對自己的認知和感覺完全
壓碎的。每當他憑純洁的心靈真認知和感覺神時——(按人世可能作到的程度),因
著他不斷地認識自己所認知和感受的,他就知道自己就是這個應當痛恨、輕看、棄
絕的一個污穢、惡毒的瘤。因這個認知使他不能完全認識神。

  對這樣的一個己,如按山上圣訓的完全之道,作了基督徒的話,他几乎只能悲
戚無望,流淚痛哭、苦惱、咒詛及自責。總而言之,他凄然感到自己對自己是個重
擔,只要他能愛神,他便不再去關心自己了。

  雖然如此,在這些光景中,他卻沒有不想存活的意志。如果有此意念,這才正
中了邪靈的狂念和褻瀆。事實上,他慶幸自己還活著,他深深感謝這是神賜予的良
善及恩典。同時,他不斷地渴望能從自己認知和感受中得著釋放。

  任何人早晚會多多少少認識到這兩件事:哀慟和渴慕中得釋放。神在他智慧的
安排中,按每人的體力和道德力,配合各人的進度以及所賜的恩典來教導他。他必
逐步的教導他的朋友,直至他們在愛中達到——人与神恩典能成全的——与神完滿
的聯合時所賜的恩典來教導他。

四十九、達到完全的實質在于良善的意志;感官的安慰,在今生中,不屬于完全的
根基

  你可安穩地順著心里愛的柔和催促,緊隨它帶領你去,它原是你今生中可靠的
引導,它將帶你進入來生的榮耀中去。這個愛火的小火苗,是一個良善生命的實質,
若缺少了,良善的工作便不可能存在。根本說來,愛意味著完全地把自己獻給神。
這包括著你的意志,在一切行為上,常表示興奮樂意与神的旨意和諧。(即遵守神的
旨意)

  如此善良的一個意愿,就是屬靈的實質。感官和心靈的甘甜和安慰,不論它是
多么寶貝,与此相比,只附屬品,也完全隨這意愿而定。我說安慰是附屬品,因為
人經歷或不經歷到它,都改變不了本質的。在今生中,這些感受是點綴性的,但在
永遠的生命中,它卻是終極有福的實質;猶如現在感受這些安慰的身體及心靈,那
時將在靈与主聯合。但在地上,一切安慰的核心,都蘊藏在良善的意志中。我确知
一個在意志上達到完全的人(按今生是可能的),如果知道神能并期望他在世上,感
受甘甜和安慰,他必甘心樂意地棄絕它。

五十、純愛的意義;有人經歷安慰很少,有人卻經歷很多

  我盼望你能看見,為什么全力貫注于意志,使它安然地激發愛是多么的重要。
我的看法是這樣:一方面應當寶貝神的恩典,另一面,我們卻不應當太注重感官和
心靈的歡愉和安慰,不論它是多么高超,或多么令人快活。如果它臨到,便歡迎它,
但不停留在其間,怕如此作會使人變為軟弱。

  請你相信我:長期住在溫柔的感受或喜樂眼淚之中,會消耗你大量精力的。也
可能你會因著這些安慰愛神,而不是因神自己而愛神。如果經歷不到安慰,你或感
到攪擾易怒,你便可辨出自己是否是為神而愛神了。倘真如此足見你的愛既不純也
不洁。有純正及完全愛時,它能讓溫柔甜美的感情和眼淚,去滋養變化感官。即使
當神允許這些情況都失去時,仍不致被它攪擾,他仍能如平常一樣歡愉于主。

  有些人常經歷到許多的安慰,另一些人卻僅偶而有之。神憑他偉大的智慧替每
人選了最好的。有些人靈性情況,是如此脆弱敏感,除非不斷地感到些小小屬靈安
慰的支持,他們在應付生活上里外仇敵,所造成的誘惑和痛苦,就無力忍受。

  有些人身體虛弱受不了嚴格的煉淨。主對待這些人寬宏慈愛,多用屬靈的安慰
与眼淚去煉淨他們。也有些人靈性強壯的,与神的心和諧聯合,他們能夠在喜悅地
把自己奉獻給神中得到夠多的屬靈安慰;在不感受其他小安慰時,他們也能得著靈
里的滋養。這兩班人中那一些更圣善、更親近神?只有神知道,我卻不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