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有效能的禱告

芬尼

信心的見證人(四)

  孤兒潛入新院未久﹐穆勒心裡覺得不只三百名﹐應該有一千名孤兒同來享受屬靈和屬地的恩典。一八五一年還未開始﹐這種渴望已經長成決心。照著他凡事禱告的一貫習慣﹐他尋求印證﹐卻知他並非跟隨己意﹐乃是尊行神旨。有幾點特別使他覺得有擴充的必要﹕許多申請無法收容﹐大批孤兒急需照顧﹐當時的貧民院道德淪落﹐要使無家可歸的孩子可得屬靈的幫助﹐同時他自己的心對擴充這件事十分平穩。正月四日收到一筆奉獻計三千英鎊﹐使他得到激勵。然而他始終未曾向人提起擴充﹐甚至他的妻子都不曉得有這個計劃﹐因為他認為要避免一切錯誤﹐就當先從神直接接受清楚光照﹐不被人的意見所迷蒙。到聖經知識社第十二期報告﹐他才透露擴充的計劃。可是直到一八五二年五月間﹐他手頭還只有三前五百鎊﹐但是他在忍耐等候上已經學了功課。為著第一院的興建﹐他等了二年以上﹔如果為了第二院須等更長時間﹐只要是神的旨意﹐他也甘心等待。雅各書一章四節大大幫助了他「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至一八五六年五約二十六日﹐手中已有三萬鎊。於是第二院興建﹐可以容納四百人。借著有第三院第四院﹐和第五院聳立。至一八七○年整院已能收容二千孤兒。

  神的信實始終可靠﹐祂的供應永無斷絕。某次手中無款可為孤兒預備早餐﹐忽有人在餐前來院﹐奉獻捐款﹐足供目前急需。這件事記在報告上﹐證明神的信實﹐及時供給需要。不久這位奉獻的弟兄前來﹐親自述說經過情形。那天早餐前﹐他有事赴不列司托辦公室﹐途中忽然想起﹐應該赴孤兒院﹐饋送一些捐款。愈是轉身向孤兒院走了四分之一里後﹐又停步自念﹐何等愚蠢﹐放棄待辦公事﹐奉獻可待他日。遂再轉身向辦公室走去﹐但是不久又覺得必須回頭。他就對自己說﹐孤兒或者現在正有需要﹐神若差遣我去幫助﹐我豈可讓他們缺乏﹖這種感覺非常有力﹐使他再轉身朝孤兒院去﹐直到八奉獻交出為止。穆勒說﹕「正像我慈愛的天父所做的﹗」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馬太福音六章三十三節)。

  回顧穆勒一生的工作﹐他曾親筆寫過一句話﹐足以代表他的宗旨﹕「我樂意獻上我自己﹐例證禱告和相信完成許多事。」在五十九期的常年報告內﹐有這個統計﹕迄一八九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止﹐日校共有七所﹐在校學生三百五十六人﹐自開辦以來﹐全部入學兒童八萬一千五百零一人。家庭主日學十二所﹐當你學生一千三百四十一人。另外幫助應該和威爾斯各地主日學二十五處。當你學習開支七百余鎊﹐創辦以來﹐全部開支十萬余鎊。當年分發全部聖經和新約等﹐一萬五千四百六十六。當年分發聖經用費四百三十九鎊﹐分發以來﹐全部費用四萬一千零九十餘鎊。當年幫助佈道人員一百一十五位﹐支出二千零八十二鎊多﹐創始以來﹐全部津貼佈道事業款二十六萬一千八百五十九鎊多。當年奉送書籍和單張三百十餘萬冊﹐支出一千余鎊﹐奉贈以來﹐全部費用四萬七千余鎊。當年孤兒人數一千六百二十人﹐開辦以來﹐全部孤兒人書一萬零二十四名。當年孤兒院開支二萬二千五百二十三鎊多﹐開辦以來﹐全部費用九十八萬八千八百二十九鎊。總計六十年來全部費用﹐包括各項開支在內﹐高達一百五十萬英鎊。

  讀常年報告的人﹐不時發現有一位隱名的捐款人﹐數十年內不斷奉獻﹐記錄上只稱他為「一個主耶穌的僕人﹐因著基督之愛的激勵﹐尋求積蓄財寶在天上。」如果吧這些奉獻加起來﹐迄一八九八年三月一日止﹐竟達八萬一千四百九十鎊十八先令八便士。這位捐款人就是穆勒自己﹐他將人送給他或者遺給他個人的款獻上為主所用。他並不投資在地產銀行或鐵路上﹐他投資在神的工作上。他不像許多基督徒只獻上十分之一﹐他的原則乃是除了維持極簡單生活必需之外﹐全部獻上。他自己的話這樣說﹕「我的目的從來不是我能夠得到多少﹐乃是我能給出多少。」難怪他離世後個人的全部私產﹐只值一百六十九鎊九先令四便士﹐內中一百余鎊乃書籍傢具等估價﹐只有六十多鎊是現今﹐孩子等候分送出去。在祂的遺囑裡有一段極重要的話﹐作他最後的見證﹕「我不得不羨慕神奇秒的恩典﹐當我是個輕率虛浮的青年之時﹐就引領我認識了主耶穌﹐而且祂一直保守我在祂的敬虔和真理中﹐並給我極大的尊榮﹐使我能長久事奉祂。」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加拉太書二章二十節)。

  有人問穆勒﹐他事奉的秘訣何在﹖他回答說﹕「有一日我死了﹐完全死了﹗」當他說這話時﹐他彎腰幾乎碰著地板。「向喬治穆勒﹐和他的意見、傾向、嗜好﹐並意志死了﹐向世界和它的褒貶死了﹐甚至向我弟兄和朋友的贊斥死了﹐從此我只尋求怎能蒙神悅納。」叫你們察驗何為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十二章二節)。

  穆勒生平的事跡﹐證明他是近代少有的一個認識神的人。他不只在信心上﹐有豐富的經歷﹐給人莫大的幫助﹐就是在活在神面前﹐尋求神旨意的事上﹐也學了深切的功課﹐使人每讀他日記中那些尋求神旨意的記載﹐就不能不被帶到神面前。他愛神﹐且敬畏神﹐活在神面前﹐尊行神的旨意。他所以能那樣有信心﹐乃是因為他活在神面前﹔並且他的信心之所以能那樣有能力﹐也是在於他明白神的旨意﹐照著神的旨意而新。他不是憑自己的意思﹐隨便相信神。他每要作一件事﹐都是在神面前查看動機是否單純為著神﹐神的話如何說﹐神的手在環境上怎樣證明﹐而再三尋求﹐再三等候﹐察驗再察驗﹐證明再證明﹐直到清楚是出於神旨意的﹐方始進行。以下五點﹐是他在做每一件事之前﹐必定要查問清楚的﹕一、這是否是神所喜悅的﹖二、這是否是神要我做的﹖三、這是否是神要我在這時做的﹖四、這是否是神要我在這地做的﹖五、神在環境上是否有安排﹖因著他這樣尋求神的旨意﹐穆勒既未限制神﹐也未越過神﹔而做了一個與神同行的人﹐為神的信實作了美好的見證。他雖然死了﹐他為神所做的見證仍舊說話。

  穆勒信心見證的七個特點

  一、穆勒經常經歷金錢上的困境﹐有時是長期的。

  穆勒在個人﹐成百或上千孤兒﹐或他的分機構聖經知識社的經費﹐時常減少到只剩一英鎊或一分﹐有時是零。故此﹐他們需要恆切地等候神﹐仰望祂直接供應一切的需用。在事奉的一些期間﹐有好幾個月或幾年﹐他們的供應只能一個月供應到下個月﹐一週到下一周﹐一天到另一天﹐一小時到下一小時﹐信心在長期訓練下﹐保持在活生生的操練中。

  二、他經歷父神永不改變的信實

  困難雖長及艱苦﹐但從未一次未得著幫助﹐飲食雖然簡單但從未缺一餐﹐也沒有一次需用或缺乏未得天上來的供應和支持。穆勒曾說﹕「不只是一次﹐五次或五百次﹐在這六十多年有幾千次﹐我們手頭的錢不夠一餐之用﹐甚至連事物﹐金錢都沒有了。但神從未一次令我們失望過﹐我們家人或孤兒從未餓過或缺乏衣物。」從一八三八年到一八四四年是特別困難的期間﹐但在需要的時刻﹐甚至到最後的時刻﹐供應就來到。

  有一天﹐穆勒在他禱告之中覺得神要他回德國一次。他對神說﹕「有三件事﹐目前不能回去﹕一、若同師母去﹐三個孩子無人照顧﹔二、缺乏路費﹔三、需要一人代替管理孤兒。我不知道你的旨意是否要我回去﹐如果是﹐在這些事上就求你預備。」在這以後﹐有一天﹐來了一個人﹐他認為托他管理孤兒院﹐再合適沒有了﹔就對神說﹐有了一樣﹐還有兩件怎麼辦呢﹖不久又有一位師母要到他家住幾個月﹐正好看顧他的孩子﹔第二樣又有了。末了又有一人送他一筆個人費用(他從來不用工作的錢)﹔第三樣也有了。他就問神現在可以不可以動身。

  三、他經歷到神做工在無數奉獻信徒的心思、心腸及良心中。

  一八四一年秋﹐穆勒和同工們受到一個信心最重的考驗﹐情形比較以往任何時期來得艱難。數月以前孤兒院中接到之供應還是源源不息﹔但是現在每日每餐必須仰望神。禱告縱仍不斷地獻上﹐幫助有時卻似乎是遲延。因此大家感覺這是神的特別恩典。穆勒和他同工們竟能相信到底。他們確蒙神的托住﹐毫不動搖﹐安息在神的慈愛裡。有一次﹐一個貧窮的婦人﹐奉獻兩個便士﹐她說「這是區區之數﹐但我必須給你。」誰知道這筆禮物十分應時﹐內中一便士適可湊足整數﹐購買急用的麵包。另有一次﹐需要八個便士﹐預備下一頓飯﹐可是手頭只有七個便士。待開奉獻箱﹐發現只有一個便士﹐剛合所需。

  四、他經歷到熟悉于仰望那位看不見的﹐而不他求。

  孤兒院每年的報告﹐使眾人熟悉工作的歷史與進展﹐使得每位奉獻的人得知官家的工作﹐而非直接呼籲幫助。有時﹐因有很大的需要﹐穆勒覺得要保留不做例常報告﹐不讓讀者誤為呼求幫助﹐免得失去偉大榮耀主的供應及保守。(例如一八四六——四八年報告中﹐沒有一八四七年公開報告)﹐在五月二十五﹐二十八及三十日他寫道「幾乎不夠家庭開支」﹐「我們極其貧困等等」永活的神是這個唯一的保守者﹐無論是過去或現在。他不依靠世上最聰明、最有錢、最高貴及最有影響力的人。

  單與神交涉的可能﹕

  一次﹐穆勒獻上剛從德國回來﹐在主日工作上遭遇極大的經濟窘迫。數日之後﹐接到一位時常捐助孤兒院的弟兄來函說﹕「你所負責的工作有否急需﹖我知道你從不求人﹐單單仰望你所事奉的主﹔可是答復人的詢問﹐似乎有點不同。這是正當的。我願意曉得你目前工作上的經濟狀況﹐請你通知我﹐目前你需要多少﹐或者將來盼望多少﹖」此時穆勒手中只剩二十七便士﹐有數百孤兒需要供應﹐但他覆信說﹕「我感激你的愛心﹐同意你的意見﹐向人要款和答復詢問確有不同。但在我們這一邊﹐我覺得沒有自由可以向你報告我們的境界狀況﹐因為在我手裡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乎領導一些信心軟弱的人看見﹐單單與神交涉是可能的。」覆信付郵之後﹐將禱告獻給永活的神﹕「主啊﹐你知道為著你的緣故﹐我沒有把需要告訴這位弟兄。現在﹐求你再一次地顯明﹐單單向你吐露我們的需要是行得通的。所以求你對這位弟兄說話﹐使他會幫助我們。」神感動這位弟兄﹐送來一百金鎊。款收到時兩手正已空空。

  五、他經歷到誠實地接受並運用所有的捐贈。

  他的工作是所有做神管教的榜樣。當捐贈有任何不適當的情況﹐使得接受方面受到影響﹐不論當時的需要如何緊迫或不夠﹐除非捐贈者的情況已被改正總不能接受。例如﹕捐贈團體有不合法的債務﹐欠了別人的債。捐贈提出一些限制攔阻了自由為神使用的原則。捐贈特別使用基金﹐為穆勒個人養老或機構將來使用。捐贈有明顯貪圖或不情願﹐必要求他們減少奉獻或退還。有些例子甚至是大筆款項﹐有許多團體被要求等候神的帶領﹐更多的禱告﹐知道他們很清楚明白神的帶領﹐才接受他們的奉獻。

  六、他經歷到極度謹慎﹐以免因在極端困難下疏忽﹐而使關心的大眾受到傷害。

  各種團體的幫助者﹐容許他們與孤兒院有更親密的交通。使他們明白孤兒院的工作﹐不只是一般的服務性工作﹐而是讓他們進入一同禱告及捨己的學習。加入捐贈者缺乏這種認識﹐他們就無法從事幫助﹐禱告及有智慧的犧牲。但這種聯繫是非常嚴肅﹐並且經常要求他們絕不對外公開﹐不只是在嚴重的危機﹐連工作的任何需要都不得對外公開。解決需要的一個﹐且唯一的方法是那位聽人呼求的神。在特別重大危機中﹐特別小心﹐免得眼目從神轉到人們身上。

  七、他經歷借著祈求及信託神做大事﹐而信心膽量增長。

  信心是因著人的運用而彰顯出它的能力﹐所以祈求一百鎊﹐一千鎊或一萬鎊﹐是與祈求一鎊或一便士同樣的容易與自然。他既經過訓練而對神有了信任﹐神也考驗了他的忠心(信)﹐所以神要求他把自己交出來﹐從早期﹐為神照顧二十位無家可歸的孤兒﹐一年開支二百五十鎊﹔直到供應二千孤兒﹐每年至少支出二萬五千鎊經費的境界。只有借著運用信心﹐我們得以持定在實際的捨己﹐另一方面來說﹐運用信心使我們失喪不信﹐使神的大能得以自由運行。

  總之﹐穆勒一生信心的見證﹐是要幫助人相信「神是一位聽禱告的神」﹐過去如此﹐現在更是如此。穆勒孤兒院的見證﹐不但見證了神的大能﹐也造就了當代許多傳道人及信徒的信心。戴得生就是其中的第一位﹐也為後來被神使用的傳道人立下了﹐按聖經原則、信心原則事奉神的榜樣及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