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3年 |
哥林多後書分析與註釋 使徒保羅論捐助聖徒的服事(第八章至第九章15節) 分段: 一、馬其頓眾教會慷慨捐助的榜樣(八章1-6節) 一、馬其頓眾教會慷慨捐助的榜樣(八章1-6節) 保羅非常關心耶路撒冷窮困的聖徒,所以在外邦的教會發起捐助事工,這是他在羅馬書第十五章22-28節所提列的服事。這件事說明保羅執行外邦教會與猶太教會合一的工作,因為是神家裏的人彼此相交的實際行動。他以非常有力的說服力來推行這個工作,就是以馬其頓地區外邦教會的例子來鼓勵他們的。 (一) 馬其頓教會在極其窮乏,受患難,及受大試煉的時候,顯出甘心樂意的捐助及對耶路撒冷教會的恩情。(1-3節) 馬其頓有帖撒羅尼迦、腓立比、庇哩亞等教會,已經在受大試煉,在極窮乏時仍顯出了他們樂捐的厚恩。這也是顯明外邦教會認同耶路撒冷猶太教會是在基督裏,同在神國裏及為神家裏的人。(弗二19)也證明他們在神裏已經領受了屬靈的恩典, 因他們不但按著力量,而且超出自己的力量,甘心樂意的捐助。(3節) (二) 馬其頓教會捐助的原則 「並且他們所作的,不但照我們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又歸附了我們。」(5節) 這些基督徒甘心樂意的捐助是起源於他們領受神的恩典,先將自己獻給主,所以他們容易照著使徒保羅的建議,就是按著神的旨意,捐助耶路撒冷的猶太信徒。 請注意,基督徒的捐助起源於神的恩典,奉獻者充滿了歡樂,沒有被深深的貧窮所束縛。奉獻者因先對神奉獻自己,並且不需等待神催促,因他們知道自己有此特權服事有缺乏的基督的肢體。 二、效法主耶穌基督的榜樣、捐助的原則(八章7-15節) 保羅引用主耶穌的榜樣叫他們效法: 「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9節) 主耶穌基督本來富足,祂住在父神的家。祂是萬有的主,卻為我們成了貧窮,降世為人,生在馬槽,長為木匠,出來傳道竟沒有枕頭的地方。祂經歷的這些貧窮,為了叫我們成為富足,可說是與祂調換位置,這是何等的恩典和慈愛。所以我們為別人而有所施捨乃是學習主的榜樣,何況現在幫助別人,將來別人幫助自己,在主裏是公平的,任何人都不會缺乏,因為主是豐富的。 捐助的三個原則(八章12-15節) (一) 捐助者「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12節) 保羅因為哥林多教會在捐助的事上延遲有一年之久,恐怕他們因捐助款項不夠多而眈延。所以,他提出捐助者「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就是說,若我們心中有熱心在幫助基督徒錢財這事上有美好的交通,不論多麼少,神必悅納他們的捐贈,乃是按著他們心中態度而看重。 (二) 捐助者不會因為捐助而造成重擔(13節) 保羅不希望哥林多教會在捐助耶路撒冷貧困的聖徒時,而造成自己本身的重擔。這原則也是許多熱心奉獻金錢的基督徒,應該明白聖經所說奉獻的基本原則。免得超過自己的度量,造成自己和家庭的困擾而不能榮耀神。 (三) 捐助者和受捐助之間的均平(14-15節) 在神眼光中看,眾教會是在彼此聯絡中成為一體。(弗四3-6)所以,保羅希望耶穌基督裏的眾教會能在財務上彼此交流,他說:「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 (14節) 「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 (出十六18) 賀得在哥林多後書註釋中說:「保羅引用出埃及記中收取嗎哪的例子,就是要教導神的百姓在豐富時幫助有匱乏的弟兄姊妹,免得造成將來的匱乏。財產像嗎哪一樣,不能用來囤積,免得隨流失去。」 另一位無名的作者說:「神願意每一位都有分享財物的生活,就是多收的分送給那少收的。神許可有不平等的收入,但不許富有的自私,乃是要分享給貧窮的,這就是均平的原則。」 三、三位聖徒執行捐助事宜(八章16-24節) 無論是對神還是對人都是「可敬的事」(林後八16-24) 那些處理教會捐贈的人應該非常小心,以免他們的資金受到絲毫懷疑。使徒保羅沒有親自去處理這些捐款,以免有人暗示他正在把捐款用於個人用途。我們雖然在主面前無可指責,但當謹慎人的眼目。凡交託我們的,必由我們管理,歸榮耀與神。 在現在的情況下,使徒指定三位弟兄去處理這件事。第一是提多,他的同伴和同工。其次,是在所有教會中都受到讚美並為此而被任命的兄弟。第三,另一個兄弟,在哥林多後書第八章22節中提到。 提多代表使徒,其他人代表眾教會。這些弟兄被明確提到是基督的榮耀。(23節)對於那些處理教會財務的人來說,這必須是一種鼓勵,使他們也能宣揚基督的榮耀,並使參與者得到稱讚。 四、保羅希望哥林多教會證實保羅對他們的誇獎(九章1-7節) 「神愛一個快樂的給予者」(林後九章1-7節) 保羅顯然對在哥林多為耶路撒冷饑餓聖徒的募捐相當焦慮。他開始這個想法,不僅僅是因為他對自己同胞的愛,而是為了促進基督教會的合一。沒有比這更能證明福音轉變的力量了,它消除了東西方、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顯著差異,清楚地表明基督是一切之中的一切。(弗四4-6)所以,本不需要保羅催促哥林多教會預備好捐助,因為他對他們捐助的動機充滿了信心。當我們因為敬畏主、愛人,所產生的動機是如此強大,這是聖靈在基督身體中的工作。 五、慷慨贈與必得神豐富回報(九章6-15節) 保羅把捐錢比作播種。放到奉獻箱中的東西肯定會大量增加而返回給捐贈者。因此,基督徒不應吝嗇地、或不得不地給予;而是自由地、自發地慷慨給予。正如農夫毫不猶豫地伸手入糧倉取穀,他憑著期望這麼做,他相信每一粒多撒出去的穀子會增長三十倍,甚至也許一百倍地回到他身邊。所以,當您以純潔的心捐贈每一分錢,你必在某些地方或某個時間再得到它。 我們所付出的並不會使我們貧窮。神也不會使祂自己的施捨者挨餓。請注意哥林多後書第九章8節的全面性。神的恩典就像滿潮的海洋。你要細數所有的事:所有的恩典,通常,所有的捐助、所有的善行,是多多且加倍的。當你要去播種時,求神把種子賜給你。當你播種後感到饑餓時,求神賜給你麵包。當你對結果灰心喪氣的時候,求神增加果子。我們播下的種子,無論是福音的種子,還是金錢的種子,幫助它的流通。瞧!我們收穫了對神的感恩和對那些付出者的愛。但誰能衡量感謝和愛呢?愛是神賜予的禮物,這禮物包含了所有的禮物!但我們接受了嗎?我們使用它了嗎? 切記要仰望神,向神尋求屬靈的養料,特別是思想、金錢、言語、行為的種子。讓祂為你增加。持有神給你的一切,作為供應他人的受託人。成為神恩賜的管家,藉著給予別人,使人們將榮耀和讚美歸給神,因你展示了祂聖潔福音的本質。(太二十五20-23) 威廉‧麥當勞(William MacDonald)在第7節中提醒我們,捐助必須確定能改善他們日常的生活,必須不吝嗇及不造成貧乏。有時我們捐獻並不快樂,是在別人的情感催促下及眾人催促下。這不是神的旨意。因為保羅說,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神豈是需要我們的金錢嗎? 在詩篇五十篇10-12節說,千山的牲畜都是屬祂的,祂若需要祂不用告訴我們。但是,我們內心的態度卻是祂所看重的。祂喜歡看見一名基督徒充滿主的喜樂,他樂意分享他所有的給別人。 喬維特(Jouett)說:「樂意施予是從愛裏出生的,這是愛與被愛者之間的交流。給予是愛心的衡量,『神喜愛人,所以祂供給人。』愛心在愛人中找到生命的流通,這是喜樂的降服,愛已經擁有一切,卻不佔有一切。」【《生命的高峰》第78頁】 保羅為哥林多教會的捐獻上,必須感謝神。他對神的感恩有三點原因:第一,他們都信服福音;第二,他們對神的聖徒都慷慨饋贈;第三,「他們(受施捨的人)也因神極大的恩賜,顯在你們(哥林多教會)心裏,我切切的想念你們,為你們祈禱。」(林後九14) 也因受他們事奉的眾聖徒,真摯熱切的為他們禱告,將感謝與榮耀歸與神。 最後這一節保羅以向神感恩而結束。為了祂那「說不盡的恩賜」。沒有必要再加什麼恩賜,因為每一位聖徒都知道,神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恩賜就是祂的兒子,主耶穌基督。【蓋柏林《哥林多後書第九章註釋》】 摘自:邁爾《聖經注釋》F. B. MEYER《Bible Commenta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