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3年 |
禱告的教師(一) 邦茲(1835-1913年) 生前出版了兩本書:《講道的人與禱告》和《死裏復活》。在他逝世後,Homer W. Hodge在邦茲的朋友Claude L Chilton的幫助下,出版了邦茲另外的九本書。 這些著作的主題是禱告,現在已經成為經典性著作,其中《祈禱出來的能力》一書,被滕近輝牧師翻譯成中文,對華人基督徒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Claude L Chilton抓住了邦茲關於禱告的著作之精髓,他這樣說: 這些書是不枯的井, 前 言 「叫他們歸於神,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啟五9-10) 當人類墮落後,神差遣祂的獨生子降世為人,不但成為挽回祭,(羅三25)也成為代禱的祭司,在十架上為世人代求。(賽五十三12)祂復活升天後,坐在神寶座右邊為教會代禱。(來七24、25)神尋找敬畏神的人,藉著他們與神同工挽回人類,到神預定的計劃中。(弗一3-6)在舊約創世記中,神找到亞伯拉罕,為在所多瑪的姪兒羅得禱告,使他從毀滅中得拯救。(創十八16-二十29)在出埃及記,神藉著摩西在埃及的禱告,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法老的轄制,得以出埃及。又在曠野,神藉著摩西造會幕,使神能住在以色列人中間。(出二十八1-8)再揀選利未人作祭司為百姓贖罪及代禱,使百姓能蒙神祝福。所羅門在詩篇一三二篇中印證了神的應許說:「願你的祭司披上公義,願你的聖民歡呼。」(9節)「我要使祭司披上救恩,聖民大聲歡呼。」(16節)可見神對人類的祝福是透過敬虔的禱告和代求而賜下的。 自從主耶穌復活升天,坐在天上執掌神的王權,治理神的國度後,(來二9-10,啟五9-10)祂就藉聖靈引導許多向祂有忠心的聖徒,進到神的至聖所,從事萬國祭司的職份,(彼前二9)使萬國在所定的日期完全歸向祂。早期,初代十二使徒和一百多位忠心的代禱祭司,在耶路撒冷馬可樓上禱告,使得五旬節的聖靈,降在他們身上,開啟教會的新紀元。(徒二、三)接著,在安提阿有幾位先知和教師,他們事奉主,禁食禱告,神藉他們的禱告,又開展了外邦人的福音。(徒十三1-4) 往後,教會二千年來神一直藉著少數在至聖所禱告的聖徒開展了全地的福音。泰德.奧爾森所著《活著的殉道者:凱爾特人的世界》一書,記載第二世紀愛爾蘭聖徒帕翠克、科倫巴及愛爾蘭修道院,如何使愛爾蘭全島歸主,又藉他們在歐洲建立修道院,使純正信仰聖潔生活得以在歐洲大陸重建,並為歐洲教會奠定了靈性復興的根基。博饒本所著《走天路的教會》,記載教會二千年來,歐洲敬虔的基督教團體,他們脫離了當地所認為正統的教會組織,在大逼迫中過敬虔的生活。這些分別出來過聖潔生活的見證和祈禱,終於成為「落在地裏的麥子」,(約十二24)藉著他們使得福音及教會信心的見證得以延續下來。(參《走天路的教會》晨星出版社) 代禱的祭司 「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魔鬼要把你們中間幾個人下在監裏,叫你們被試煉,你們必受患難十日。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啟二10) 在教會復興史中,我們所看到的大多記載福音及屬靈復興的歷史。這些都是從外面表現來看神在教會中的工作。論到屬靈復興的根基和其中最高層的服事--代禱的服事,就很少傳道人和信徒注意。慕安得烈是教會近二百年來公認屬靈的教師,他在禱告方面的著作超過其他題目。因為從他的父親開始,他們就進入至聖所成為代禱的祭司,連慕安得烈在南非服事的果效,都有他父親代禱的參與及建議。可見在「至聖所」代禱的服事是直接從基督寶座上領受神的旨意,使聖靈的大能,能在地上開展神的國度。(約十六8-11) 邦茲就是在二十世紀,在美國南北戰爭苦難中神所興起「禱告的使徒」和先知,他的著作影響了教會,有百年的果效。 邦茲生在十八世紀中美國南北戰爭時代,他在循道宗的監理會中不被重用,他所服事的教會也沒有人數的興旺。沒有人料到在他逝世後,竟然在北美洲的千萬信徒中,發揮了重大的影響力。事實上在他生前,外界雖然沒有大肆渲染,他的佈道、祈禱、寫作,已經挑旺了無數的靈魂。而在1913年,即他逝世那一年算起,他的著作,特別是涉及禱告的職事的那幾本書,已經幫助了數百萬人;使他們在基督耶穌裏,經歷了更深的靈命。 邦茲最著名的一本著作是《祈禱出來的能力 Power Through Prayer》,原名是《講道者和祈禱者 Preacher and Prayer》,從1907年面世之後,至今已一百多年,在一個世紀之內,該書已被譯成多國文字,且不斷再版。毫無疑問地,《祈禱出來的能力》是近百年來排在前幾名的屬靈經典著作--the greatest book on prayer ever written。 邦茲其他論及祈禱的著作──《Essentials of Prayer》、《Prayer and Praying Men》、《禱告的目的Purpose In Prayer》、《禱告的必要The Necessity of Prayer》、《禱告的實際Reality of Prayer》、《贏得看不見的戰爭Winning the Invisible》、《禱告的武器The Weapon of Prayer》,直到1991年,才有多特.瑟特出版他的傳記《E. M. Bounds - Man of Prayer》。 第一章 生平與蒙召 愛德華.馬克肯德瑞.邦茲(Edward McKendree Bounds),1835年8月15日出生於密蘇里州東北部。其父在建成密州Shelby郡的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郡裏土地產權的最初所有人。邦茲就讀於一所只有一間教室的學校,迅速學會了閱讀和書寫。由於他父親擔任郡裏的書記員一職,他家便用作地方的刑事法庭。這很可能激發了邦茲學習法律的興趣。將近十九歲時,他通過了律師資格考試。此後他一直投身於法律事業,直到二十四歲。那年,他感悟並回應了神要他出來傳道的呼召。於是,他更加如饑似渴地研讀聖經,為約翰.衛斯理的講章潤色,並開始在Monticello城附近的一間小教會講道。 這正是密蘇里州的民眾為奴隸制抑或聯邦制的爭執而四分五裂的時候。由於邦茲所牧養的教會隸屬於因南北分裂而新近成立的美國基督教監理會(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因此,北方聯軍在密蘇里州的Brunswick將他逮捕,並以南方聯盟同情分子的名義起訴他。他在北方聯軍設於聖路易斯北面的監獄裏(和其他非戰鬥人員一起),被關了一年零六個月後,轉移到Memphis,並在南方與北方俘虜的交換中得以釋放。之後不久,他宣誓成為南方聯軍的牧師,同時服務於密蘇里州志願軍步兵團和密蘇里州第五步兵團(這兩個步兵團在亞特蘭大戰役後合併)。 在內戰最激烈的一次衝突--富蘭克林戰役開始前(這是南方聯軍最後一次大規模攻擊),邦茲加入John Bell Hood將軍麾下,慰問軍旅並為之祈禱。Hood將軍在納什維爾被擊敗後,邦茲和其他宣誓向聯邦效忠的南方戰俘一同被釋放。他回到富蘭克林戰役的舊址,在富蘭克林那裏的監理會牧會。 邦茲後來被派到阿拉巴馬的Selma任牧師,在那裏遇見來自喬治亞州的華盛頓的艾瑪.伊利沙白。1874年,邦茲轉會至聖路易斯。1876年與艾瑪結婚。這一結合的結果是兩個女兒(Celeste,Corneille),以及一個兒子(Edward)的出世。艾瑪於婚後第八年去世。大約兩年以後,邦茲娶了艾瑪的表妹哈里特.伊利沙白.巴奈特。他們又有了三個兒子(Samuel, Charles, Osborne)和三個女兒(Elizabeth, Mary, Emmie)。而六歲的Edward和剛滿一歲的Charles則在一年之內雙雙夭折。 在聖路易斯期間,邦茲接受了衛理公會一份地方性雜誌的聘請,擔任了《St. Louis Advocate》雜誌的助理編輯。十九個月以後,他搬到納什維爾,成為衛理公會正式的雙週刊--《Christian Advocate》的副編輯。 1894年,邦茲結束了他在納什維爾的工作,舉家搬遷到喬治亞州的華盛頓,與岳父巴奈特家住在一起,並在那裏度過他一生中最後的十九年。這期間,他投身於代禱和寫作,在各教會間巡迴佈道,復興教會。他通常每天早晨四點鐘起床,一直禱告到七點,單獨與神親近。 第二章 南北戰爭中的經歷 在南北戰爭這段時間,邦茲看到戰爭中人性的罪惡面,這種族群的撕裂、家庭的不和、社區的衝突,使許多人思想混亂,宗教信仰為之動搖。在教會裏面,爭奪世俗的產業,使邦茲不寒而慄。哦!他看到的是一個冷漠的世代,信徒之間失去見證,弟兄姊妹間的關係變得疏離,很膚淺,很虛偽,完全沒有愛心。 1863年,因著南方軍隊的需要,邦茲再度擔任隨軍牧師,他非常勇敢,為了履行牧師的職責,他巡視醫院探訪傷兵,在帳篷中主領禱告聚會,帶領信徒歌唱、讚美敬拜。他並與士兵同吃、同住、同行軍--徒步行軍。他從未開小差,從不避開前線。結果,南方的士兵對他肅然起敬。士兵們體會到,邦茲這牧師,熱愛士兵,與士兵同進退,對炮火連天的前線他從不畏縮。概括地說,邦茲是南方聯盟部隊所渴望的領路人,他的講道和看望,鼓舞了軍中士兵的士氣。 邦茲展現了無比的勇氣,在戰鬥中他向士兵流露出關懷和愛心,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反映在美國田納西州(Tennessee)的富蘭克林(Franklin)爆發的那場血腥戰役。南方軍隊完全潰敗、陣亡1750人,受傷被俘5500人,邦茲本人也被俘。 1865年春天,邦茲從家鄉密蘇里州,重回田納西州的富蘭克林,和他在一起回去的還有許多南軍同僚。他們一同將戰場上的萬人塚,為死去的同僚的遺體加以辨認,為他們各立墓碑。經他們努力,最後辨認出1496名南方軍隊的身份,也將來自北方各州軍人遺體送回所屬各州。這件事證明了他對受難同袍的愛心。 一、屬靈啟示-永恆的價值 1863年12月中,南方聯軍戰敗投降。1865年春天邦茲回到田納西州富蘭克林戰場為陣亡士兵安葬。有許多名單是他牧養教堂的會友。這些死難者的不幸遭遇,一直縈繞在邦茲的腦海裏,久久未能驅散;如今那些人留下的生還親友的靈魂,就是邦茲所最為關心的。從此之後,邦茲熱心傳福音,竭盡所能搶救靈魂,堅信任何人沒有基督的生命,是愚昧的,是沒有人生價值的。工作一完成,邦茲再一次更新自己奉獻的心願,經過了富蘭克林這場血的洗禮,地上的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沒有永恆的價值。 從1861-1863年,邦茲在艱苦的監獄生活中和軍人生涯裏,學習到許多珍貴的功課。事實上,這段苦難的日子,正是邦茲靈命迅速長進的時刻。正如一個世紀以前神的僕人亞力山大.麥克倫(Alexander Maclaren)所言:「一個人若是以為自己是一支鋼鐵的支柱,這個人對神就毫無用處。神所使用的,是折斷了的蘆葦。」 從1865年後,他開始成了憑信心生活的傳道人。他在地上所度過的,是寄居的生活;邦茲是一個僅足餬口的寄居者,一個貧苦的傳道人,處於赤貧的邊緣。在美國這樣一個富庶的國家,邦茲卻從來沒有購置自己的房子,也根本不敢夢想會擁有儲蓄、股票、債券這類東西。 從南北戰爭這場內戰,他體會到地上的財物都是短暫的,都不是生命所不可缺少的。一個人若得著了地上的財寶,而失喪了自己的靈魂,可說得不償失,毫無益處。這個功課對邦茲太珍貴了──這次內戰讓邦茲體會到,人的生命是何等的短暫和脆弱。 在參戰的幾年間,他目睹子彈橫飛、血肉飛濺的可怖情景,他看到大廝殺之後的後遺症,包括痢疾、肺炎、食物中毒,以及在外科手術後因衛生環境惡劣而產生的併發症。所有浩劫後的遺跡樣樣都使邦茲怵目驚心。 二、教會復興和禱告的經歷 1866年,邦茲回到富蘭克林的教會擔任牧師,教會正處於支離破碎的狀態。經過了四年的南北戰爭,教會沒有一位牧師願意承擔責任,在教會中間,信徒彼此之間宛如異邦人,各走極端,態度苛刻,因看法不同各持偏見,言行粗野,喜歡吹毛求疵。但是負有使命感的邦茲,只有三十歲,甫一上任,就找到六、七位弟兄,他們深信祈禱的能力,在每星期二跪下來禱告,祈求神復興祂的教會。邦茲所帶領的幾個人,持續地禱告,為他們自己的屬靈光景,為著教會荒涼的情形,為著這個被撕裂、充滿怨恨的城市,懇切地向神祈求。歷時一年之久,他們祈求神賜下聖靈的火,復興神的教會。神果然垂聽信徒的禱告,點燃了復興的火焰,在不知不覺中,在沒有外來的佈道家的奮興下,富蘭克林有數星期,經歷了復興的火的焚燒。總共有一百五十人,在這次大復興中清楚重生得救。 在富蘭克林的戰役中,他的心靈受到重大的創傷,他將已故戰友的名單,裝在他的皮袋裏,隨著他前往阿拉巴馬州雪爾馬任職,在任何地方,在任何地點,他會為逝去戰友留下的親人禱告。邦茲對人們一直有一顆善良的、溫暖的心。 儘管在富蘭克林所經歷的那場血腥的戰爭是那麼可怖,邦茲深信神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邦茲深信神的權能、深信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在神的手中。 邦茲更知道,禱告是蒙神垂聽的,禱告是有效力的,可以透過禱告,得著聖靈的能力。他經歷到,幾個人在富蘭克林的禱告,帶來了富蘭克林的復興。他帶著這種透過禱告向神支取能力的信念,走上了前往雪爾馬服事的道路。(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