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雅歌(五)

(法)聖.伯納德原著
(美)伯納德.班雷翻譯


  第十一講

  我現在接著講上次未講完的講章,讓我們先來看幾處聖經「耶和華你的神,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祂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默然愛你,且因你喜樂而歡呼。」(番三17)「如此住在你殿中,便為有福,他們仍要讚美你。」(詩八十四4)下面是詩人,當他們大聲說這話時,心中所想那種受膏的情景:「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詩一三三1-2)

  第一類的受膏,不會引發出像大衛那樣的言語。當然,第一類的受膏也是不錯的。不過,總記得罪愆,乃是一樁苦事。在這階段,同居並沒有多少和睦。只有當我們專注感謝神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和睦同居」。

  我給各位的勸告要在一條較好的道路上行走,正確的瞭解神,會給你們一些呼吸的空間。「又要以耶和華為樂,祂就將你心裏所求的賜給你。」(詩三十七4)你們對你們的罪感到悔恨,固然很重要。你們不要忘記神的愛;祂將免去你們的懊悔,用一點點的蜂蜜使你們的苦草變甜。要記住神能使你們擺脫一個憂傷之靈的悲痛,祂能把我們從絕望拉回,祂能安慰我們,並使我們剛強。透過以賽亞這位先知,祂說:「……為我的頌讚,向你容忍,……」(賽四八9)神似乎在說,靠著我們對祂頌贊,祂牽制著我們,好讓我們站得住。我們自己的過錯可能壓得我們喘不過氣;可是,神的赦免大過我們的罪行,祂的憐恤大過我們的罪過。自我譴責是第一步,讚美神是第二步。不要忘記保羅的忠告:「凡事謝恩;……。」(帖前五18)

  關於我現在所講的,我想到兩個重要的方面。「教導智慧人,他就越發有智慧;指示義人,他就增長學問。」(箴九9)我再加以簡單說明。

  前者是與方法有關;用這種方法,便可達到目的。人在基督裏自我完全倒空便達到目的,後者是結出悔改的果子,然後,我們才滿有基督的身量。

  假使我們靜思前者,我們會栽培出一個虔誠希望之園;考量後者,就會產生愛心。其實,兩者都有必要;盼望而沒有愛心,就像一個囚犯在獄中,每天在日曆上劃掉日子;得不到回報的愛,也會逐漸減少。

  請各位思索一下我的這些想法。請繼續默想;這樣的香膏將會更新你們屬靈的生命。

  第十二講

  一共有三種香膏,我們只討論了兩種──悔恨與獻身。我們注意到,悔恨是使人傷心苦痛的,而獻身是令人心平氣和的。

  而第三種香膏是超乎前面兩種的,我稱它為「憐恤的愛」。

  它也是香膏中最為馨香,它能醫治。「憐恤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塗抹一些由悲傷、罪惡、以及帶有仁慈膏油的,那受苦之人所配製出的香膏,然後再用「愛之火」烤一烤,你們將會蒙福的。

  倘若你們憐恤一個仇敵,迅速幫助需要的人,寧願施而不受,寧願饒恕而不報復,愛人如己,那麼,你們就會以第三種香膏蒙福。沒有比這更好的了,當你們受到壓傷,內心也不會感到乾枯;當你們的仇敵們點起熱火,也不會把你們煮乾。

  保羅始終在意這些,他「在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林後二15)保羅給我們一個他收集一些香料的名單。

  「弟兄們,我在我主基督耶穌裏,指著你們所誇的口,極力的說,我是天天冒死。」(林前十五31)

  「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有誰跌到,我不焦急呢?」(林後十一29)

  我們對許多這樣的經節都非常熟悉。保羅把這些最好的香膏合在一起,他對教會的信徒猶如一位母親,他重複的生他們,直到基督住在他們裏面為止。

  約伯是一位心胸寬大而能夠造就人的人──

  「從來我沒有容客旅在街上住宿,卻開門迎接行路的人。」(伯三十一32)

  「我為瞎子的眼,瘸子的腳。我為窮乏人的父;素不認識的人,我查明他的案件。我打破不義之人的牙床,從他牙齒中奪了所搶的。」(伯二十九15-17)

  像約伯這樣的人,一定會打造出許多美好的事蹟,包括甜美的香氣。每一項行為都有它本身的香膏,約伯的良心乃是蓋過潰爛毒瘡的小花束。

  約瑟是另一位表露「香膏傾倒」的人,他對出賣他為奴的兄弟們倒出香膏。

  「約瑟愛弟之情發動,就急忙尋找可哭之地,進入自己的屋裏,哭了一場。」(創四十三30)

  摩西也給了我們一個非凡的例子,儘管在他所帶領離開埃及的百姓當中,產生騷動混亂、意見分歧,他仍然是一位不為所動的領導者。他同詩人一樣──

  「我與那恨惡和睦的人,許久同住。我願和睦,但我發言,他們就要爭戰。」(詩一二○6-7)

  當摩西面對那些不知感恩背叛的百姓,仍然控制他的怒氣;他甚至還維護他們而不順從神。

  「耶和華對摩西說:『我看這百姓真是硬著頸項的百姓,你且由著我,我要向他們發烈怒,將他們滅絕,……』摩西便懇求耶和華──他的神,說:『耶和華啊,你為什麼向你的百姓發烈怒呢?這百姓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出三十二9-11)

  摩西這時仍與他的百姓站在同一立場。

  「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出三十二32)

  摩西內心竟然滿溢憐恤之情,像一位窮苦的母親,被邀去一個富足的家庭晚餐。「請來跟我們坐在一起用餐,但把你抱著的孩子留在大街上吧;因為我們用餐,會被你孩子的哭叫打擾。」這位母親聽到這些話,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她不會那樣做的。她寧願挨餓,也不會把孩子留在大街上的。同樣,摩西對他自己的蒙福,也是漠不關心。不論他要付出多少代價,他都不能把他的百姓留在外面。

  大衛對那個一直要追殺他的人,也顯示了無比的仁慈,同樣,我們對那些逼迫我們的人,也要顯出仁慈。他們從不想為他們自己要求任何權利,他們對仇敵與對朋友,覺得有同樣的義務。他們無論對「聰明人,愚拙人,」(羅一14)都有同情心。這樣的人永遠以盡可能最好的香膏來使這個世界馨香。

  你們也能做同樣的事,倘若你們能溫柔、熱誠、合作、友善以及謙虛,別人就會說你們;也能使周遭的環境充滿馨香。假使你們能耐心的對待難以相處的人,給他們關懷與指導,在你們的禱告中紀念他們,你們就會像珍貴的香膏。

  在福音書裏,有好幾處都提到這種香膏。

  「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可十六1)

  她們必須去買香膏,而且要買足夠能膏耶穌整個身體的香膏。先前,曾有一個女子吻基督的雙腳,還用香膏倒在祂的頭上。而今,一群婦女剛剛準備了大量特殊的香膏。那不是由普通貨架上買得到的;而且也不是塗抹一點點在耶穌的腳和頭上。

  假如你們真正富有憐憫之心,就不會只對你的家人以及朋友們仁慈。「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太五47)

  保羅教導我們:「……就當向眾人行善……。」(加六10)

  永遠要愛你的仇敵;如此行,你們不只是膏基督的腳與頭,而是膏祂整個的身體。你們那充滿著的仁慈能夠做出這些,是「……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西一24)

  這可能是為什麼主耶穌,不許為祂在墳墓裏的身體預備香膏。祂寧願把香膏用在那更有價值,活著的身體,也就是教會。祂重新指導香膏的使用,在祂被釘在十字架上之前,祂的確沒有阻止那昂貴的香膏傾倒在祂的頭與腳上,祂曾嚴厲的指責那些稱用在祂身上的香膏是浪費的人。

  如果我可以為我個人的光景說幾句話,我要告訴各位,我曾將我的殘軀擺在基督的腳前。偶爾,我曾特別蒙福,能站立在祂的面前。人們會不悅的喃喃細語說:「何用這樣的枉費呢?」(太二十六8),他們認為當我應該關懷別人的時候,我卻只顧我自己。好像他們在說:「這香膏可以賣許多的錢,賙濟窮人。」(太二十六9)對我而言,這樣的言論不啻經書上所寫的:「死蒼蠅使作香的膏油發出臭氣……。」(傳十1)

  我的評論是我們應該記得主對主張賣香膏,賙濟窮人的反應。「……為什麼為難這女人呢?她在我身上作的,是為一件美事。」(太二十六10)(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