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與神同在----勞倫斯行誼

非 比

   我所記載的,乃是我親耳所聞或親眼所見的,關於加默羅會的勞倫斯的事蹟。約在十二年前,他於巴黎的會院中蒙主恩召,他的美好德行大大地祝福了我們。雖然世坊間已經傳誦流通有關他的行傳及他的書信,然而紀念他的嘉言懿行之作,永不嫌多。

  我將寫出與他會談的紀錄,那都是我在會談後,趁記憶猶新時,立刻記下其言論。我讓勞倫斯親口向你傾訴。沒有任何描寫能 比他親自現身說法更合適的了。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及書信,比任何介紹他的書籍真切自然得多;同樣的,沒有任何作品能比他自己真誠單純的言談更能顯示我們這位 神的忠僕的德行了。

  勞倫斯儀表和善親切,沒有一般聖人的峻刻,讓人一見即起親信之感,而與之開懷暢談。他是一位難得的朋友。只要他意識到 這是他理當接待的人,他也暢所欲言,極其慈藹。他的言論十分簡單而中肯,令人深思,平凡的外貌下,蘊藏著獨到的智慧。他那種堅定,是一般信徒身上很難見到 的,唯他獨具那深刻而高遠的氣質。

  在我們的幾度會談中,他的性格及情懷充分流露他的談話,由始至終都反映出他於神的智慧及大能所具的深刻體驗。為此,他日夜無間,忠誠不懈地操練自己,斷除其他的雜念。

  就是這對神的直接體悟,孕育出勞倫斯的圓滿德行。我們不妨在此多逗留一會兒,深入他的行持。信心是他所倚恃的唯一光 明,不只在認識神之初,往後在靈修路上,他也只讓信心教導指引他,不寄望於其他任何人事。他向我提過好幾次:他由別人或書中學到的,甚至連他自己所寫的東 西,與信心為他所開啟的神及基督的神聖奧秘相比,頓然失去所有光采。

  他常說:「唯有祂本身才能顯示出祂的真實面目。我們在絕妙真品下所體悟不出的奧秘,便常借助於推理或科學,由拙劣的仿製品中去尋找。神早已將祂自己刻 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我們卻不想在那兒與祂會晤,我們常把祂撇在一邊,寧和閒雜人閒談是非,卻不願與這位始終安住心內的君王談心。」

  「書本所告訴我們的,或是我們自心領悟的愛慕神及認識神之道,實在太微不足道了。我們必須喚醒內在的信心,超越感覺的限制,敬拜神及耶穌基督於至聖至善的境界,也就是在神本來圓滿的境界中敬拜祂。這信心之路乃是教會的心臟,它引導人臻於至善。」

  他不只憑信心瞻仰神臨在他的心靈深處,甚至在他眼所見、耳所聞之際,他的心靈都會當下由受造界昇華至造物主那兒。冬天 一株光禿的樹,曾經剎那間讓他極其深刻地領悟神創造的奧秘,四十年後,那感受仍和當年一樣刻骨銘心。從此以後,不論身在何處,他都以此心境觀物待人,通過 有形的事物,深入那無形的奧秘。

  因此,他的閱讀範圍十分有限,他寧選福音,因為耶穌基督的話,極其單純而直接地提供了信心的滋養。

  就是這樣忠誠不二地在心靈內以信心培養「神的同在」,勞倫斯開始了他的靈修旅程。敬拜、愛慕、祈求神助佑他所行所事, 佔據了他的整個心靈,專注如一,分秒不離。工作結束時,他總是感謝神,同時為自己的疏忽而祈求寬恕。他說:當他認罪時,從不為自己找藉口,由於他的操練, 密切融入他的職務中,工作為他的愛主提供了最佳素材,一切顯得如此輕鬆自然。因此他的操練不僅未使他荒怠職務,反而幫助他將所有事情做得更圓滿。

  不過他承認,開始的時候,他也經歷了不少困難。他有時會忘失操練,但一經謙虛懺悔,便毫不自責自惱,重拾舊功,勤奮練 習。有時一堆強烈的念頭排山倒海而來,大有取代安住心中的神之勢,他總有辦法心平氣和地將它們擱置一邊,再回到原來的心靈交流上。堅毅不屈的練習,終於使 他得以念念不失地安住於神之中。各種操練的方法逐漸轉化成純一的瞻仰,凝聚為開啟後的愛情及心如止水的歡愉。

  他說:「我活動工作時,和祈禱讀經時的感受毫無差別,在我的廚房喧鬧裡,常有好幾個人同時問我不同的事情,那時,神同 在的深度,和我在領聖餐,雙膝跪下時一樣,我領受同樣的平安。我的信念有時純淨透明得令我以為失去它了。朦朧的夜幕好似已漸撤去,來世永生中萬里晴空的日 子已露出曙光。」

  這是我們弟兄所成就的境界。他至始至終排拒所有雜念的侵入,方能全心全靈、時刻不斷地與主交融,以至於習慣成自然。他說:他想逃離此境,讓自己忙些其他事情,幾乎都不可能了。

  我們不難由他的談論中把握其中的竅訣。他說,這種「主的同在」必須靠心及愛來維繫,而不是由知識或言語。

  他說(我忠實地保留他的字眼----作者按):「在屬神的道路上,思想不算什麼,愛才能成就一切。」

  「我們並不需要做大事。」(這是在廚房工作的一位在世俗中生活弟兄的一番談話,故容我用他自己的字眼。)「我在鍋上煎 個蛋,也是出於愛主之心,蛋煎好了,如果沒有其他事情,我就俯伏於地敬拜我的神,感謝他賜我恩典做好這事。當我起身時,神氣活現地好像皇帝一樣。每當我不 能為祂做其他事情,則只要是為愛慕主,由地上撿起一根乾草,也就心滿意足了。」

  「人們四處尋求愛慕主的方法,為了能一心安住於主的同在,不惜千辛萬苦,試盡各種奇特方法。如果我們能夠不分高下貴賤,就在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中,盡心 盡力為主做任何事,來顯示我們對主的愛,不是更近一點嗎?將我們的心融於祂的心內,如此安住於祂的同在,不是更直接嗎?我們實在不用東忙西找的,只要慷慨 地去做,簡單地去做!」

  我們不該認為,只需將工作獻給主,呼求祂的救助,再做一些愛主的事情,就算盡到愛慕神之職了。勞倫斯之所以能藉著這些瑣事而成就他的圓滿之愛,是因為他一開始就兢兢業業,絕不忤逆主的旨意,而且為了主的緣故,捨棄世間的一切,甚至到完全忘我的地步。

  以下是他親口說的:「從我進入修會開始,我便不再掛心德行或我的得救問題,我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主;為祂的緣故,放下一切與祂無關之事物。自那一刻起,我已經了解到,我這一生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放下一切,活得好像這世界只有主和我存在一般。」

  勞倫斯以最圓滿的方式起步,為主捨棄一切,為愛祂而成就一切,已達到渾然忘我之境,從不去想天堂地獄的賞報,他一向是 對神懺悔求恕後,就不再掛慮過去所犯的一切過失了。他深知,只要向主認罪,過去的是非便煙消雲散,這是他安心秘訣,別無其他歸依。他說,從此他為主捨棄自 我,不論或生或死,或在世,或永恆,他常說:

  「我們只是為神而造。祂絕不會反對我們為了安住於祂裡面而捨棄自我。若想知道什麼才是自己份內的事,直接在祂裡面尋求,遠比在自己裡面默想中分辨更切實得多,因為我們的默想脫離不了自愛的陰影;在成全的偽裝之下,仍然把持著自我不放,阻礙我們的心靈向主昇華。」

  他說:他曾經認定自己曾受到永刑,沒有人能拔除這根深蒂固的想法。有四年之久,他深受此念的困擾與折磨,但這絲毫未能 動搖他的初志。他不去多想自己的下場,也不自艾自憐。他只寬慰自己說:「不論將來如何,至少我這餘生仍可為愛神而做一些事。」於是他放下自我,甘心情願地 消失於神裡面,結果卻在祂裡面真正尋回了自我。

  在他的心靈內,愛慕主的旨意,取代了私欲,不論接觸何事,所見何物,均是神的旨意,沒有任何事可以中斷擾亂他的平安。 當人們告訴他外頭所發生的某些不幸事件,他不驚訝,相反地,他認為罪人所能忤逆神的潛能遠過於此。於是他舉心向主,深知神雖能彌補一切,基於正義及祂統治 世界的一貫原則,祂容許這些罪惡存在於世,他會為這些罪人祈禱,然後就不再為這些事煩心而回歸平安的心境。

  有天,我沒有給他任何心理準備,就直接了當地告訴他某件他最關切而且預備了好久的事情被否決了,長上做了恰如其反的決 定。他雖然認定此事之後果關係重大,卻只淡淡地說:「我們該信任做此決策的人必然有他的理由,我們該聽命照辦,別再討論它了。」他言出必行,事後雖有不少 翻案的機會,他卻閉口不談這檔子事。

  有次,勞倫斯身罹重病,有位頗具名望的人前來慰問,並探問他說:如果神給他兩種可能:一是再給他一些時日,修德於世間;或是立即接他升天,他將作何選擇?這位弟兄毫不遲疑地答覆說:他讓主決定,他不為自己選擇任何事,只願承行神的旨意。

  這性格使他能以平等心對待事物,徹底的自由將他引入真福的境界。他不屬於任何派別,打從心底,他已沒有偏私了。

  一般人常把個人自然的民族情操,帶入原本神聖超然的宗教領域中,他卻能擺脫它的影響,連民族性水火不容的死對頭,對他 卻同樣的尊敬。他一向一視同仁,不論是誰做的,或是為誰做的,只要有益於人即好。他乃是天上的公民,不再受地上的俗事所擾。他的眼光不受時空的限制,因他 經年累月地瞻仰永恆的主,他已參與了永恆之境,肖似於祂。

  不論在何處,不論做何事,他從不計較分別。他在修理鞋子時和在團體祈禱中一樣,隨時隨地都能尋得主,他從不急著去做避 靜,因他在日常工作中能如在沙漠腹地一樣,愛慕敬拜主。秉著為愛主而做一切事的心情,成為他接近主的唯一捷徑。叫他做這或做那,他無所謂,只要是為主而 做。他所矚目的是主,而不是事情。他了解,愈做與他本性相逆的事情,他給主的愛之獻禮愈為貴重,事情的微賤,並無損於他的奉獻,神本來就一無所需,他重視 的乃是我們工作中所懷的愛心。

  勞倫斯的另一個特質即是出奇的堅定。其他的人稱此為大無畏精神。他心胸遠大,超越一切畏懼及世俗的慾望之上,他無所羨 慕,無所驚異,無所畏懼,這穩定的心境和其他的美德,都來自同一根源,他對主所懷的至聖觀念,使他得以主本有的光榮,來尊崇祂為至高無上的正義、無限的慈 愛。這信念使他更加相信,他既已下定決心,不忤逆主,不惜任何代價及犧牲地愛慕主,主絕不會辜負他,因此,他相信主對待他的一切,必然是善的。

  有一天,我問他,誰是他的輔導?他說,他沒有輔導,也不覺得有此需要,因為修會的會規及生活規範已為他指定了他的外在職責;福音則激發他內心對主的愛。因此他感到靈修對他並沒有什麼用,他倒是極需一位聽他認罪的輔導。

  若是依照自己的個性而定靈修的規範,終日只注意自己熱心不熱心,這種人很難保持平穩而一貫的心境,因為個性常隨著我們 的過失或天賦傾向而起伏不定,他則正好相反。他堅守信念,一刻也不動搖,只努力完成主所安置他的崗位及職責,在他的內心或意識內培福積德,既不在乎自己的 性向,也不擔心自己的途徑。他只注視著主,到旅程的終點。操練正義、愛德、謙遜,疾步邁向主,他只忙著去做,毫不計較所做的是什麼事情。

  勞倫斯的宗教情操,乃是建立在這堅固的基礎上,而非憑恃任何異象或超凡的見解。他認為,即使那些超凡的能力真實不虛,也不過顯示出人心的極限,因為它 只是來自主的恩賜,而非主本身。他從初學院起,從未顯過任何奇能,至少從未向人顯露過或表達過。他的一生只踏著聖人的腳跡,走上「一心堅信「的安穩道路。 教會一向推崇這類在生活周遭實際行善、積聚德行的靈修,他從未;離開過這條平凡的救恩之道。對他而言,其他的路反而應該小心。他合乎人情的「平常心」和源 自他單純信念的光明,使他避開了靈修道上的暗礁。反觀今日,許多人因為追求新奇,順從自己的遐想,滿足好奇心,常聽俗人之見而觸礁擱淺。

  如此一生安穩地走在靈修路上,至臨終之際,他毫不驚惶,平靜無擾。他平素耐性極好,臨終時更是明顯。即使在病情惡化之 時,一刻都未顯出煩躁不安之態。他的面容充滿喜樂,說話時更是笑容可掬,使得常來慰問他的信徒都不禁問他,到底感到疼痛否?他說:「我當然感到痛,尤其是 肋膜旁邊,可是我的心靈仍在平安中。」他們接著又問:「如果神要你繼續承受十年這種痛苦,你甘願嗎?」他答道:「當然,不只十年,如果神要我受此痛苦,直 到世界末日,我也樂於承受,但我希望祂同時賜我永遠棄絕自我,服從至死的恩寵。」

  當他離世之刻已近,他重覆地喊道:「啊!信心啊!信心啊!」這宣告比任何解說更能顯示它的無上真諦。他曾對一位敬虔弟兄說過:他無時無刻不在敬拜神,他當初幾乎無法相信神住在他心中,但藉著信心之賜,他似乎已經親眼見到這親密的同在了。

  他在危機四伏的人生旅程中,一無所懼。他的朋友問起此事,他答說,他連死亡、地獄、神的審判都不怕,魔鬼的技倆又有何懼?

  朋友們喜歡聽他的教誨,故不斷向他請益。他們問他,是否了解落在永生神的手中是何等可怕,因為有誰敢確定自己會受到愛的償報或永罰。他說:「我同意你的意見,但我不想知道結局,因那只會讓我變得虛榮矜誇,沒有比為神捨棄自我的靈修更好的路了。」

  他領受了臨終聖餐之後,一位弟兄問他在做什麼?他的心在想什麼?他答道:「我在做我在永恆中將做的事,我在稱頌神,專心一意地讚美祂、朝拜祂和愛慕祂。兄弟,這是我們的本份,朝拜愛慕祂,不受其他任何事的干擾。」

  這是勞倫斯的臨終心境,不久他便安息於他常享的平安及寧謐中,惟時一六九一年,二月十二日,享年八十。

  這樣一位屬靈人的生死經歷,充分活出了基督徒聖哲的風範了。正如歷史中的聖賢們,棄絕世俗後便不再受俗世的污染,操練心境,深入天父及其子耶穌基督的 奧秘。他們一向以福音為生活原則,信奉十字架的神聖哲學。當亞歷山大的聖克來孟說這番話時,好似針對勞倫斯這種人而發的:聖哲的崇高職業乃是祈禱,他隨時 隨處祈禱,並非用言詞,而是隱密地在他靈魂深處。不論出外散步,安眠於床,閱讀或工作,都能毫不間歇地讚美天父,不只在早起或日午,他在所有行為上榮耀 神,好似以賽亞的撒拉弗天使。勞倫斯即是憑著時時祈禱的操練,造就成他溫柔、和藹、忍耐的性格,同時透出一股凜然不可侵犯的氣質。他絕不放縱自己於世間苦 樂之網裡,由於終日融入默觀的神樂中,人間的享受對他索然無味。雖然身在塵世,心卻安住於神的愛中,藉著信心,他分享了神裡面無可言喻的光明。世間的美 好,對他已無任何吸引力。在愛中,他已經「歸家安坐」了。他已在人所能承受的極限下,擁有他內心嚮往的那位,別無所求。

  他甚至無需勇氣及膽識的支持,因為生活對他而言,已不再是苦海,更無法使他由神之愛中分心。他不用克制安撫自己的心 情,因他從不感到悲傷。他總認為,一切都沒有問題。他從不生氣,沒有任何事能煩倒他,他只是不停地愛慕神,完全融在祂裡面。他一無所需,故嫉妒不生,他於 人們的愛,也不是一般的友誼,而是在受造物上表露出他對造物主之愛。他的靈魂堅貞恆定,沒有波瀾起伏,因他已放下一切,專心安住於神裡面。

  雖然勞倫斯在修院中度其一生,生活在不同環境或不同人生階段的人,不難在他的表範中,獲得啟發。他向人們顯示:縱使在世間營生,仍能與天父建立關係。 不論在做生意、談話或休閒時,都可以呼求神的恩典,善盡每一件職責。他的芳表更易開啟人們的心,對神的庇佑及恩德,常懷感恩之情,他們必將在主前謙虛俯 首,自承己過。

  這種熱心不是理論,也不是只可在修院內操練的德行。所有人都有敬拜及愛慕神的天職。除非人們與神建立這愛的關係,我們無法善盡這兩種天職。因此我們隨時隨地都得依恃祂,如同幼兒在母親的扶持下,才能站穩腳步。

  這對一般人不僅不難,而且必要,也正是使徒保羅對所有基督徒的嚴正要求。任何人若不如此祈禱,顯示出自己尚未意識到內在的渴求,不了解自己實在無能行善,便不知道自己是誰,神是誰,更不察覺他對耶穌基督的渴望。

  世間的責任及社交關係,不該成為人們荒怠天職的藉口,神無所不在,人們可以在任何時空中與祂交融,以上千不同的方式做心靈的會晤,只需一點愛心,不費吹灰之力。

  那些已從繁華世俗退出的信徒,更易受他的感召了。因為他們己不再為生活繁文縟節所擾,再沒有任何事情能阻撓他們追隨他的芳表,排除一切雜念,專心一意地為愛慕神而獻身,正如勞倫斯所言:「獻出一切,獲得一切。」

  他對世物毫無執著的心態,他渾然忘我,繫心於神,不管自己得救與否的心境,和他對職務不計較也不分別的態度,以及他那洋溢著自在的信仰情懷,對今日的追求信徒,均是極大的啟示。   戴拉尼 識

回目錄